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2809781
出血性脑梗死治疗方法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第7期
     摘要: 复查CT确诊为HI后即停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血管扩张药物,改为中性治疗,加强脱水降颅压,给予脑细胞保护剂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动态观察血压、血糖、电解质,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 颅内压; 血压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054-01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脑梗死后梗死区血液再灌注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是影响患者生存和致残的严重并发症。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HI的临床诊断率大大提高,加上近年来抗凝剂、溶栓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使脑梗死后再出血的风险增加。

    1.HI的诊断

    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出现或加重、瞳孔改变或偏瘫加重等临床病情加重表现时, 均应考虑有HI的可能性,及时复查头颅CT;抗凝或溶栓治疗期间病情加重者更应高度怀疑本病。因为部分HI患者并不出现病情加重表现,因此对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质梗死、高血压、高血糖等高危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1]。HI多发生在脑梗死后2周内,因此高危患者应在2周内复查CT,以利于及时诊断、治疗。发生HI后应立即停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血管扩张等药物,并加强脱水治疗,给予神经保护剂,控制血压、血糖,处理并发症。如出血很少或血肿型的急性期过后可适当应用改善循环的药物,血肿大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2.治疗原则

    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立足于中性治疗。由于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的脑栓塞,是引起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应积极寻找病因,以便对因治疗。至于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较为复杂,采取的措施要求更加积极稳妥,特别注意防止加剧病理损害的因素。因此,临床上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后,应依据个体化原则制定合理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由于部分患者是先有一种性质的病变,随后诱发另一种性质的病变,故积极治疗主要病变也是合理的。临床观察发现以出血为主且破入脑室的患者,多在发病后数天内死亡,有先呼吸后心跳停止的脑干功能衰竭,所以及早清除血肿,防治脑干功能衰竭是有益的。此外,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年龄较大,心脏功能不良,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肾等代偿能力和下丘脑调节功能均较差,卧床时间长,用药量大,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时应保持内环境稳定,合理选择药物,积极治疗感染,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

    3.降低颅内压治疗

    无论出血灶,还是缺血灶都会导致脑水肿,产生颅内压增高,因此积极脱水降颅压是出血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措施。(1)渗透性利尿药[2]:①20%甘露醇:依病情选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注,每6~8小时1次。病变范围大者,常有病灶周围的脑水肿,同时甘露醇还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注意甘露醇的副作用,甘露醇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1000ml/d以下,对于老年患者或肾功能欠佳的患者,应控制在750ml/d以下,一般应用3~5天后应减少剂量,使用时间以7~10天为宜。多数学者认为,除用于抢救脑疝外,快速小剂量输入,即125ml可获得与一次大剂量输入类似的效果。由于出血性脑梗死以心源性脑栓塞多见,在应用甘露醇时,注意心功能情况。②10%甘果糖(甘油果果糖):有高渗脱水的药理作用,还能使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进入脑代谢过程,使局部代谢改善,而达到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的作用。用量:一般为10%甘果糖250~500ml,缓慢静滴。(2)利尿性脱水剂:通过利尿作用,减轻脑水肿,对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作用迅速、强效,常用呋塞米(速尿)20~40mg,肌注或缓慢静脉滴注,1~1.5h后视情况可重复给药。注意呋塞米(速尿)能抑制肾脏排泄庆大霉霉素、头孢菌素和地高辛,当与前两者合用时,会增加其肾脏和耳的毒性,在肾功能衰弱时,此相互作用更易发生。(3)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相对缓慢,也不明显,但作用较持久,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减轻脑水肿、免疫抑制作用及抗休克作用。常用:地塞米松,10~15mg,加入葡萄糖液中或甘露醇中静滴,注意不良反应。(4)人血白蛋白(白蛋白):增加血液的胶体渗透压,可间断给予,能提高胶体渗透压,有利于液体保留在血管腔内。注意使用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注意应用剂量。

    4.急性期血压的调控

    血压调控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血压严密的监测,适度、慎重的调控,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和防止复发均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对于原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若血压在24/12.66kPa(180/95mmHg)以下,可不必干预,超过这一范围,则需采用抗高血压药治疗,并最好在严密监测血压下实施,并注意下列几方面。(1)降压应缓慢进行:由于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并且以老年患者多见,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差,对于血压的急骤变化难以适应,需缓慢使其血压降至合理水平。与其他脑血管病一样,一般第1个24h使平均血压降低10%~20%为宜。急速大幅度的降压必然产生脑缺血损害的后果。(2)个体化原则:由于每个高血压病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不同,他们的合并症亦有不同,需依据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和控制降压程度。应注意参考患者平时血压水平及原有药物反应情况选择药物。(3)维持血压在一个平稳水平:最好使血压在24h内维持在稳定水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由于血压过低导致脑梗死面积扩大,以及血压过高导致脑出血加重。(4)注意靶器官的保护:靶器官的保护性治疗极为重要,尤其是脑血管的保护,是防止脑血管病再发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田成林,蒲传强,李雪梅,等. 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4):249-251.

    [2]田晶,刘海波,常红,等. 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1):760-762., 百拇医药(吕征)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