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科护理风险成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律观念不断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一些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产科由于工作性质及对象的特殊性,存在更大的医疗风险,是医疗护理纠纷高发科室。针对产科护理活动中现存和潜在的风险,认真统计、分析产科护理风险规范[1]。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并加大亲情化护理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到护理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1-0027-01
医疗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的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它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产科护理工作关系着母婴的健康,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和护理差错的发生[3]。还具有病人周转快、类型复杂、突发性强、护士工作量不均衡、孕妇及家属期望值高等特点。护理风险主要存在于病人、护士/助产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因素及消毒隔离等方面。
1 产科护理主要风险及原因
1.1 社会因素 因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社会人群对生育下一代的期望值相当高。产妇来医院分娩,就要求保障母婴安全,有意外出现均属医院、医务人员的责任。又因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及居住环境、风俗习惯不同等造成病人法律法规知识缺乏,不配合诊疗或隐瞒病史、病情等均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本研究中,导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社会因素占13.87%
1.2 个体差异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患者自身素质及配合程度也影响着护理质量。本县医院2013年分娩人数1146人,农村户口893人,占78%。其中产妇初中以下学历为825人,占72%,没有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孕期健康教育的人数814,占71%,大多孕妇及家属不重视产前检查,对分娩的危险性没有充分认识,分娩及产后自我护理、婴儿护理知识缺乏等均会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上升。本研究中,由于个体差异导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占15.45%
1.3 管理因素: 规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若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或持续长时间工作,会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产科护理人员从中专到本科学历不等、工作经历不同,有的助产士更是由护士转岗的,故个人专业知识、接受能力、领悟力、临床经验均有差异。加上产科专业护士缺乏,监管力度不够,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交接班推诿扯皮,一旦在住院、分娩期间的护理发生意外,就会给母婴健康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从而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导火索,既影响团队精神、更影响护士形象。本研究中,导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因素占7.65%。
1.4 护理人员方面 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认识局限、护理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无耐性、态度差、不注意细节,对产程中的潜在问题无预见性,对患者病情未能充分评估,未能及时与医生沟通、和家属做好解释告知,在助产过程中,如不准确调整滴速,不认真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音情况,不能及时察觉宫缩反应及产后异常情况,导致催产失败,或宫缩过强,有可能引发子宫破裂,或配合不当,造成产伤,特别是对产后出血未能及时、准确评估预防及处理,耽误诊救时间,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或不按操作规范给新生儿洗澡,存在使婴儿烫伤、受凉、水淹婴儿的隐患[4]。对新生儿窒息没有及时将医疗设备、相应药物准备妥当,或者对病情的处理判断和医疗技术发挥不当,均会导致纠纷发生。本研究中,导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因素有评估不足占7.12%,沟通不良占9.54%,违规操作占11.34%,能力不足占10.15%,培训不到位占8.32%。
1.5 环境设备因素及消毒隔离方面:包括地面湿滑、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等,均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护理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等要求。如清洗及消毒外阴顺序、范围及消毒液的配制均要按要求,平时认真做好七部洗手法,否则会致交叉双向感染、针刺伤等。为新生儿洗澡也要仔细消毒,避免新生儿脐部、眼部及皮肤的交叉感染[5]。本研究中,由于环境因素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占7.15%,消毒等其他因素占9.41%。
2 对策
2.1 加强孕前、孕期教育 医院应联合妇幼保健机构,鼓励新婚夫妇和已孕夫妇接受专业的孕前健康教育和孕期指导,加强围生期的保健工作。教会孕妇在孕期如出现异常情况时需如何应对及时就诊等,使孕妇及家属认识到分娩过程存在的风险,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及护理,尽可能将风险降低,从而保障母婴安全。
2.2 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制度的相关标准及要求,将产科护理要求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保证。在护理人员配备上,应结合病区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合理排班,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好地提升。制定定期培训计划及专科技能操作层级培训标准,严格把关定时考核,定期技术演练。如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后出血观察、处理,肩难产处理、羊水栓塞抢救等产科急症处理。加强产后观察,严格按护理病历书写要求及时、准确书写记录等。必要时安排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纠纷。
2.3 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法律意识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预防护患纠纷发生的有效措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与患者建立和谐而融洽的护患关系。要倡导微笑服务,具备娴熟的护理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使用通俗易懂词汇对产妇的提问耐心解答,照顾好孕、产妇的日常生活;留意孕产妇的心理变化避免出现产后抑郁[6]。产妇出院后,产科护士定期电话回访,了解产妇在住院期间的意见及建议,指导产妇回家后饮食、休息、卫生及婴儿喂养、护理情况,使产妇能尽快角色转换,解除不稳定情绪。
2.4 严格执行查对、交接班制度 护理人员要按时检查医疗、护理设备是否完好无损,消毒物品及药品数目是否充足,随时处于应急状态,用后及时清洁、补充,并做好交接班,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可及时使用。每病床尾均置快速手消毒液,母婴同室都要进行紫外线消毒,告知产妇需防范的问题,以免造成产妇和婴儿的损害。
3 结论及建议
为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孕、产期各种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健康,我院要切实紧密联合妇幼保健机构,统筹安排,着力推进本县的孕前、产前定期检查,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定期培训、考核,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开展人性化、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整体需求,使患者及家属信赖护理人员,建立亲密、合作的护患关系,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晓琴.产科护理风险规范在新护士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25):349.
[2] 张梅,翟凤平.新时期护理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4):1348.
[3]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社,2003,1.
[4] 李建宏.整体护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5(2):19221.
[5] 吴慧群,胡杰,张明英.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11(10):122.
[6] 胡瑶瑛,王岩,王静波.妇产科护理中的人性化护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5):2012205., 百拇医药(宋海燕)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1-0027-01
医疗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的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它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产科护理工作关系着母婴的健康,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和护理差错的发生[3]。还具有病人周转快、类型复杂、突发性强、护士工作量不均衡、孕妇及家属期望值高等特点。护理风险主要存在于病人、护士/助产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因素及消毒隔离等方面。
1 产科护理主要风险及原因
1.1 社会因素 因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社会人群对生育下一代的期望值相当高。产妇来医院分娩,就要求保障母婴安全,有意外出现均属医院、医务人员的责任。又因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及居住环境、风俗习惯不同等造成病人法律法规知识缺乏,不配合诊疗或隐瞒病史、病情等均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本研究中,导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社会因素占13.87%
1.2 个体差异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患者自身素质及配合程度也影响着护理质量。本县医院2013年分娩人数1146人,农村户口893人,占78%。其中产妇初中以下学历为825人,占72%,没有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孕期健康教育的人数814,占71%,大多孕妇及家属不重视产前检查,对分娩的危险性没有充分认识,分娩及产后自我护理、婴儿护理知识缺乏等均会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上升。本研究中,由于个体差异导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占15.45%
1.3 管理因素: 规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若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或持续长时间工作,会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产科护理人员从中专到本科学历不等、工作经历不同,有的助产士更是由护士转岗的,故个人专业知识、接受能力、领悟力、临床经验均有差异。加上产科专业护士缺乏,监管力度不够,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交接班推诿扯皮,一旦在住院、分娩期间的护理发生意外,就会给母婴健康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从而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导火索,既影响团队精神、更影响护士形象。本研究中,导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因素占7.65%。
1.4 护理人员方面 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认识局限、护理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无耐性、态度差、不注意细节,对产程中的潜在问题无预见性,对患者病情未能充分评估,未能及时与医生沟通、和家属做好解释告知,在助产过程中,如不准确调整滴速,不认真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音情况,不能及时察觉宫缩反应及产后异常情况,导致催产失败,或宫缩过强,有可能引发子宫破裂,或配合不当,造成产伤,特别是对产后出血未能及时、准确评估预防及处理,耽误诊救时间,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或不按操作规范给新生儿洗澡,存在使婴儿烫伤、受凉、水淹婴儿的隐患[4]。对新生儿窒息没有及时将医疗设备、相应药物准备妥当,或者对病情的处理判断和医疗技术发挥不当,均会导致纠纷发生。本研究中,导致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因素有评估不足占7.12%,沟通不良占9.54%,违规操作占11.34%,能力不足占10.15%,培训不到位占8.32%。
1.5 环境设备因素及消毒隔离方面:包括地面湿滑、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等,均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护理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等要求。如清洗及消毒外阴顺序、范围及消毒液的配制均要按要求,平时认真做好七部洗手法,否则会致交叉双向感染、针刺伤等。为新生儿洗澡也要仔细消毒,避免新生儿脐部、眼部及皮肤的交叉感染[5]。本研究中,由于环境因素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占7.15%,消毒等其他因素占9.41%。
2 对策
2.1 加强孕前、孕期教育 医院应联合妇幼保健机构,鼓励新婚夫妇和已孕夫妇接受专业的孕前健康教育和孕期指导,加强围生期的保健工作。教会孕妇在孕期如出现异常情况时需如何应对及时就诊等,使孕妇及家属认识到分娩过程存在的风险,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及护理,尽可能将风险降低,从而保障母婴安全。
2.2 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制度的相关标准及要求,将产科护理要求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保证。在护理人员配备上,应结合病区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合理排班,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好地提升。制定定期培训计划及专科技能操作层级培训标准,严格把关定时考核,定期技术演练。如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后出血观察、处理,肩难产处理、羊水栓塞抢救等产科急症处理。加强产后观察,严格按护理病历书写要求及时、准确书写记录等。必要时安排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纠纷。
2.3 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法律意识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预防护患纠纷发生的有效措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与患者建立和谐而融洽的护患关系。要倡导微笑服务,具备娴熟的护理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使用通俗易懂词汇对产妇的提问耐心解答,照顾好孕、产妇的日常生活;留意孕产妇的心理变化避免出现产后抑郁[6]。产妇出院后,产科护士定期电话回访,了解产妇在住院期间的意见及建议,指导产妇回家后饮食、休息、卫生及婴儿喂养、护理情况,使产妇能尽快角色转换,解除不稳定情绪。
2.4 严格执行查对、交接班制度 护理人员要按时检查医疗、护理设备是否完好无损,消毒物品及药品数目是否充足,随时处于应急状态,用后及时清洁、补充,并做好交接班,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可及时使用。每病床尾均置快速手消毒液,母婴同室都要进行紫外线消毒,告知产妇需防范的问题,以免造成产妇和婴儿的损害。
3 结论及建议
为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孕、产期各种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健康,我院要切实紧密联合妇幼保健机构,统筹安排,着力推进本县的孕前、产前定期检查,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定期培训、考核,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开展人性化、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整体需求,使患者及家属信赖护理人员,建立亲密、合作的护患关系,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晓琴.产科护理风险规范在新护士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25):349.
[2] 张梅,翟凤平.新时期护理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4):1348.
[3]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社,2003,1.
[4] 李建宏.整体护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5(2):19221.
[5] 吴慧群,胡杰,张明英.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11(10):122.
[6] 胡瑶瑛,王岩,王静波.妇产科护理中的人性化护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5):2012205., 百拇医药(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