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科病房中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及护理体会(1)
摘要:分析静脉采血对肝科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及其不良的心理反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静脉采血;心理反应;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52-01
静脉采血是一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在临床工作中,采血对象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最大的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最小的有几个月大的婴儿。由于静脉血管的情况不同,要想做到一次穿刺成功,这就要求护士要有精湛的技术;特别在肝科病房中,患者住院需要定期复查多次,还要求护士充分考虑到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及不良的心理反应,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心理护理,达到解决患者的心理矛盾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配合护士的操作。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往往只重视技术操作而不注重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焦虑和恐慌,而且影响了操作的顺利进行。现将460例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刺激反应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即心理性应激源
1.1 第一类应激源—疼痛 由于针头对患者皮肤、血管等的刺激,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刺痛感。这种刺激决定于两个因素:(1)刺激的强度与数量;(2)机体接受刺激时的功能状态。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等,严重反应者可表现为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晕针等。把这种可引起患者心理、行为、生理生化的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
1.2 第二类应激源—血液 临床可见某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正在抽出时,突然表现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发生晕针。特别是新入院病人的第一次采血,因为肝病患者入院需要普查的项目较多,患者往往一看到十余支的采血管,就已经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拒绝治疗。这种反应的性质与程度除了与刺激的性质和程度有关外,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先天的身体素质、性格、早期经验及机体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等。
1.3 第三类应激源—护士冰冷、生硬、恶劣的服务态度及不够闲熟的技术 由于要遭受疼痛和血性物的刺激,静脉采血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护士对患者的态度冰冷、生硬甚至恶劣,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很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可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冲动与情感反应。
2 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在静脉采血中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
静脉采血人群中的心理反应,对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460例肝病患者中进行。成年患者408例;小儿患者52例在静脉采血中不良心理反应。
3 讨论
3.1 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问卷调查显示:85%的成年人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能配合护士的操作,但自认感到情绪紧张。这类患者一般为自控能力强、身心素质较好的成年人。
3.2 恐惧型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有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紧张、害怕、恐惧;(2)不愿主动配合护士的操作;(3)必须要在护士或亲友的解释及劝导下,才能较顺利地配合护士的操作。主要为小儿患者,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而成年患者主要由于对采血认识不够,如担心采血会影响身体素质等。
3.3 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小儿患者,表现为不能承受静脉采血带来的刺激,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他们的心理反应与年龄、性别、自制力、自觉性、意志力、所受教育等有关。
3.4 焦虑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主要表现焦虑不安,考虑过多,如担心采血过多会影响身体;(2)对护士的操作水平表示怀疑,特别是对新护士或者了解自己血管较沉不易采到血的患者;(3)愿望不能满足时,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
3.5 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过分紧张;(2)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由于心理过分紧张,加上体质弱,大脑出现短暂性缺血而突发晕倒。好发于年轻、体质瘦弱的男性患者,主要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心理素质差、体质较弱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4 护理措施
护士首选应重视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知识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和实践运用的能力。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时,不仅要掌握好患者的血管特征和保证穿刺成功率,同时还要注重与患者交谈、沟通等来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判断患者属于哪种类型和预见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后果。
4.1 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可有潜在性的心理紧张,护士应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工作,以免患者因护士不当的言语、行为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要使用常规的心理护理方法,如运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柔和、同情的面部表情,使患者对护士充满信赖感、亲切感。
4.2 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4.2.1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出患者心理反应的根源所在。
4.2.2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如对采血的认识有误区的患者,要进行详细地宣教、解释工作。态度要温和,热情,切忌表现为不耐烦、生硬,如:“不想抽血就算了”等之类对患者不负责的语言,从而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不满与忧虑。
4.3 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主要为小儿患者,所以要重点做好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
4.3.1 这类患儿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反射当看见穿白大褂的护士时,立刻就会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继而产生反抗心理。因此护士不应急于为患儿采血,应首先要掌握与患儿的接近技巧,建立患儿对自己亲切、友好的情感。(1)当护士与患儿接受时,首先进入患者视觉的非语言行为是护士的表情,它是人的态度的第一反应,因此护士应使用和蔼可亲的微笑、柔和自然的目光,这样可给患儿带来一种友好情感的感染。(2)亲切的抚摸可让患儿有被爱护、被重视的感觉,如轻轻握住患儿的小手、衣服等。(3)与患儿交谈时,语调轻柔,可使用患儿感兴趣的话题,如玩具、动漫人物等,可使患儿对护士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消除对护士的畏惧心理。, http://www.100md.com(洪宝谊 周雯 戴爱玲)
关键词:静脉采血;心理反应;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52-01
静脉采血是一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在临床工作中,采血对象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最大的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最小的有几个月大的婴儿。由于静脉血管的情况不同,要想做到一次穿刺成功,这就要求护士要有精湛的技术;特别在肝科病房中,患者住院需要定期复查多次,还要求护士充分考虑到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及不良的心理反应,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心理护理,达到解决患者的心理矛盾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配合护士的操作。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往往只重视技术操作而不注重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焦虑和恐慌,而且影响了操作的顺利进行。现将460例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刺激反应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即心理性应激源
1.1 第一类应激源—疼痛 由于针头对患者皮肤、血管等的刺激,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刺痛感。这种刺激决定于两个因素:(1)刺激的强度与数量;(2)机体接受刺激时的功能状态。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等,严重反应者可表现为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晕针等。把这种可引起患者心理、行为、生理生化的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
1.2 第二类应激源—血液 临床可见某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正在抽出时,突然表现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发生晕针。特别是新入院病人的第一次采血,因为肝病患者入院需要普查的项目较多,患者往往一看到十余支的采血管,就已经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拒绝治疗。这种反应的性质与程度除了与刺激的性质和程度有关外,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先天的身体素质、性格、早期经验及机体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等。
1.3 第三类应激源—护士冰冷、生硬、恶劣的服务态度及不够闲熟的技术 由于要遭受疼痛和血性物的刺激,静脉采血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护士对患者的态度冰冷、生硬甚至恶劣,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很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可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冲动与情感反应。
2 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在静脉采血中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
静脉采血人群中的心理反应,对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460例肝病患者中进行。成年患者408例;小儿患者52例在静脉采血中不良心理反应。
3 讨论
3.1 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问卷调查显示:85%的成年人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能配合护士的操作,但自认感到情绪紧张。这类患者一般为自控能力强、身心素质较好的成年人。
3.2 恐惧型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有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紧张、害怕、恐惧;(2)不愿主动配合护士的操作;(3)必须要在护士或亲友的解释及劝导下,才能较顺利地配合护士的操作。主要为小儿患者,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而成年患者主要由于对采血认识不够,如担心采血会影响身体素质等。
3.3 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小儿患者,表现为不能承受静脉采血带来的刺激,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他们的心理反应与年龄、性别、自制力、自觉性、意志力、所受教育等有关。
3.4 焦虑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主要表现焦虑不安,考虑过多,如担心采血过多会影响身体;(2)对护士的操作水平表示怀疑,特别是对新护士或者了解自己血管较沉不易采到血的患者;(3)愿望不能满足时,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
3.5 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过分紧张;(2)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由于心理过分紧张,加上体质弱,大脑出现短暂性缺血而突发晕倒。好发于年轻、体质瘦弱的男性患者,主要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心理素质差、体质较弱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4 护理措施
护士首选应重视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知识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和实践运用的能力。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时,不仅要掌握好患者的血管特征和保证穿刺成功率,同时还要注重与患者交谈、沟通等来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判断患者属于哪种类型和预见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后果。
4.1 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可有潜在性的心理紧张,护士应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工作,以免患者因护士不当的言语、行为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要使用常规的心理护理方法,如运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柔和、同情的面部表情,使患者对护士充满信赖感、亲切感。
4.2 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4.2.1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出患者心理反应的根源所在。
4.2.2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如对采血的认识有误区的患者,要进行详细地宣教、解释工作。态度要温和,热情,切忌表现为不耐烦、生硬,如:“不想抽血就算了”等之类对患者不负责的语言,从而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不满与忧虑。
4.3 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主要为小儿患者,所以要重点做好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
4.3.1 这类患儿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反射当看见穿白大褂的护士时,立刻就会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继而产生反抗心理。因此护士不应急于为患儿采血,应首先要掌握与患儿的接近技巧,建立患儿对自己亲切、友好的情感。(1)当护士与患儿接受时,首先进入患者视觉的非语言行为是护士的表情,它是人的态度的第一反应,因此护士应使用和蔼可亲的微笑、柔和自然的目光,这样可给患儿带来一种友好情感的感染。(2)亲切的抚摸可让患儿有被爱护、被重视的感觉,如轻轻握住患儿的小手、衣服等。(3)与患儿交谈时,语调轻柔,可使用患儿感兴趣的话题,如玩具、动漫人物等,可使患儿对护士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消除对护士的畏惧心理。, http://www.100md.com(洪宝谊 周雯 戴爱玲)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