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有效治疗措施,有效的防治心血管内科感染。方法 通过分析本院所收治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观察组),并选取同一时间收治的200例没有发生感染的患者对比分析(对照组)。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得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感染者部位包括:下呼吸道感染者17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82例,肠道感染患者78例,皮肤软组织44例。对两组患者的合并症、住院时间和预防性抗生素方面进行了比较,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发生感染与相关危险因素有很大关系, 在临床上要注意预防减少感染的可能。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临床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7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这种疾病还会损害人体的其他脏器, 甚至会引起其他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从临床经验来看,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感染率为6%~12.8%, 比一般的疾病发生感染的概率高。所以,为了有效控制心血管患者的并发症感染,本文对2009年至2013年本院所收治的200例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2013年收治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进行治疗。对2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20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86例。患者的年龄为23-81岁,平均年龄为(41.2±5.8)岁,患者的病程为1.3-26年,平均病程为(8.9±4.9)年。根据统计显示,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类风湿心脏瓣膜、扩张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所有患者均经过诊断后确定为医院感染,并以此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200例未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统计分析
对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如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率进行研究。
1.2.2 两组患者对比
对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侵袭性操作(留置管、插管等)、合并症、住院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其差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l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统计
对观察组20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7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82例,肠道感染患者78例,皮肤软组织44例。
2.2 感染原因分析
对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侵袭性操作(留置管、插管等)、合并症、住院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其差异性,从而分析是否将其归为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见表1。
观察组在侵袭操作、心功能、合并症、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数值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以上因素均与患者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有密切联系,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血管常会引发医院病发症感染,并且很多都是发生在心血管内科的患者身上。这种病症会阻碍患者的治疗,甚至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由于存在心功能的差异,患者的合并症也不同,不同患者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和不同的抑酸剂,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的临床感染。
通过对我院所收治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的统计,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感染预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有效监控合并症患者
按照调查结果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合并症要远高于对照组。可见合并症是导致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其多加注意,加强监控。在必要时使用免疫药物,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医护人员也要注意对患者做好防寒措施,使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3.2 使用一次性医疗产品
本次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有178例使用了侵袭性医疗设备,由此可见侵袭性医疗设备是导致感染的危险性因素之一。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使用侵袭性医疗设备,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因此严格把握设备的质量非常重要。建议对患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并严格把握患者的操作适应证。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注意手术流程并严格遵守规定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3.3 严格把握患者的住院时间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几率就会越高。由此可见,必须要严格把握患者的住院时间。在进行治疗之后,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必须要及时安排出院,避免住院时间过长导致感染现象的发生。
3.4 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本次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人数要远多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感染几率。因此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生素使用的相关规定。
本次研究对心血管内科感染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显示,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要注意对侵袭操作、合并症、预防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率。
总之,心血管内科感染会跟侵入性操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杜绝侵入性操作,并确保进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一定要重点监控和保护合并症的患者,同时尽早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并且督促患者重视保暖,并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在合理范围内;最后是尽可能安排患者及早出院,防止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林小劲.256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2):87.
[2] 刘传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5):1800-1801.
[3] 张治平.心血管内科感染病人10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06-1007., http://www.100md.com(高舜明)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临床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7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这种疾病还会损害人体的其他脏器, 甚至会引起其他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从临床经验来看,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感染率为6%~12.8%, 比一般的疾病发生感染的概率高。所以,为了有效控制心血管患者的并发症感染,本文对2009年至2013年本院所收治的200例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2013年收治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进行治疗。对2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20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86例。患者的年龄为23-81岁,平均年龄为(41.2±5.8)岁,患者的病程为1.3-26年,平均病程为(8.9±4.9)年。根据统计显示,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类风湿心脏瓣膜、扩张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所有患者均经过诊断后确定为医院感染,并以此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200例未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统计分析
对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如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率进行研究。
1.2.2 两组患者对比
对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侵袭性操作(留置管、插管等)、合并症、住院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其差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l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统计
对观察组20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7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82例,肠道感染患者78例,皮肤软组织44例。
2.2 感染原因分析
对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侵袭性操作(留置管、插管等)、合并症、住院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其差异性,从而分析是否将其归为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见表1。
观察组在侵袭操作、心功能、合并症、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数值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以上因素均与患者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有密切联系,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血管常会引发医院病发症感染,并且很多都是发生在心血管内科的患者身上。这种病症会阻碍患者的治疗,甚至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由于存在心功能的差异,患者的合并症也不同,不同患者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和不同的抑酸剂,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的临床感染。
通过对我院所收治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的统计,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感染预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有效监控合并症患者
按照调查结果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合并症要远高于对照组。可见合并症是导致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其多加注意,加强监控。在必要时使用免疫药物,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医护人员也要注意对患者做好防寒措施,使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3.2 使用一次性医疗产品
本次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有178例使用了侵袭性医疗设备,由此可见侵袭性医疗设备是导致感染的危险性因素之一。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使用侵袭性医疗设备,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因此严格把握设备的质量非常重要。建议对患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并严格把握患者的操作适应证。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注意手术流程并严格遵守规定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3.3 严格把握患者的住院时间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几率就会越高。由此可见,必须要严格把握患者的住院时间。在进行治疗之后,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必须要及时安排出院,避免住院时间过长导致感染现象的发生。
3.4 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本次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人数要远多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感染几率。因此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生素使用的相关规定。
本次研究对心血管内科感染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显示,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要注意对侵袭操作、合并症、预防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率。
总之,心血管内科感染会跟侵入性操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杜绝侵入性操作,并确保进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一定要重点监控和保护合并症的患者,同时尽早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并且督促患者重视保暖,并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在合理范围内;最后是尽可能安排患者及早出院,防止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林小劲.256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2):87.
[2] 刘传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5):1800-1801.
[3] 张治平.心血管内科感染病人10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06-1007., http://www.100md.com(高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