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表里双解剂 > 解表清里 > 葛根黄芩黄连汤
编号:12792962
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湿热泄泻81例临床疗效(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日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第6期
     5 讨论

    泄泻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病因是有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之邪以湿邪最为重要,凡风,寒,暑,热均需与湿邪夹杂,困阻脾土,运化不利,升降失职,水谷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方成泄泻。病属于实证,内伤以脾虚健运最为关键,多在脾虚的基础上,如饮食所致,肝气乘脾,命门火衰,以致脾虚健运无权发生泄泻,病属于虚证或实证夹杂。另外,外邪与内伤,外邪与内湿之间常密不可分,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生内湿,均可形成脾虚湿甚,导致湿热,而湿热是泄泻的基本病机。病变脏腑在脾胃,其次是肝肾。因脾胃运化失司,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导变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浊而下,发生泄泻。又脾气之升降与肝气之疏泄有关,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清浊不分,发生泄泻。脾之运化又与肾阳之温煦有关,若肾阳不足,失于温煦,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成泄泻。可见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泄泻在《内经》称为“泄”,如“濡泄”,“洞泄”,“食泄”,“注下”,“后泄”等,认为与风,寒,热,湿及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为后世奠定了理论基础。汉唐方书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象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病,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唐宋以后才统称为“泄泻”。国家标准疾病名称中将泄泻分暴泄和久泄两个病名,暴泄同于西医的急性肠炎,久泄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肠炎。葛根芩连汤方中主治湿热泄泻中表证未解,误下以致的热利之证。外感表证初起,邪在太阳,理应解表,但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以致表热内陷而下利不止,故清热,利湿,止泻。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在,里热上蒸于肺则迫使邪热下迫,则见泻下之物臭,肛门有灼热感。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故为君药。臣药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固肠止利。使以甘草甘缓合中,协调诸药。四药合用,共成清热利湿止泻之功,加减中白芍以柔肝止痛,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金银花,蒲公英,白头翁以清热解毒,薏苡仁,茯苓,木通以增强利湿之效,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藿香,滑石以清热利湿止泻。诸药合用,则清热,利湿,止泻,泄泻自除,为治疗湿热泄泻之要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军汉,陈兆修,程桂真. 中医内科学【M】.1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08:134-141.

    [2] 吴红彦,周天寒,汪 欣.方剂学【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64-65., 百拇医药(陈鹏)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表里双解剂 > 解表清里 > 葛根黄芩黄连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