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研究进展分析
椎间隙,螺钉,1腰椎椎间融合器的产生和发展,2结合Cage进行腰椎融合的优点和不足,3不同材质的腰椎融合器的临床应用研究,1生物型Cage,2金属型cage,3复合材料型cage,4可吸收材料型cage,4结语
文/卓福欢,宾国龙,罗金杭,官世春,韩瀚腰椎退行性疾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个疾病类型的总称,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腰椎间病变都属于脊柱外科疾病范围。该病产生的原因大多数是因患者长时间劳累或剧烈运动,导致腰椎小关节退变或椎间盘髓核水分丢失,临床上患者有明显的腰痛、腰酸软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治疗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中医理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其中椎间融合手术是现代医疗上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法,包括各类植骨融合术式,可有效解除患者的腰椎疼痛、椎间突出、腰椎屈伸、侧向、旋转不稳等痛苦[1]。
1 腰椎椎间融合器的产生和发展
Cloward(1953)率先提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 该手术作用于腰椎和下方脊椎,一般位于腰4/5处,或腰5/骶1节段,主要目的是阻止脊柱目标节段的活动,用来治疗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2]。但PLIF 此时仅是一种单纯的椎间植骨构想,还存在一定缺陷,诸如椎体经常不融合且可能出现假关节,椎间隙高度不足,无法彻底解决根管狭窄,小关节承受异常应力等问题。Badgy (1983)在PLIF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一种名为“Bagby”的笼型物,以马为实验对象治疗“Wobbler”综合征,1986年与Kuslich一起研究制造出一种网笼内置器具(Cage),而作用于人类椎体的内置物被称为“BAK-Cage”,其中空处可容纳各种移植骨,且能够承受住椎体间的强大应力,这便是最早的椎体融合器。其后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和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先后又产生了很多不同类型的Cag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