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护理模式和疼痛针对性干预模式下护理在早产儿浅静脉留置的比较研究
疼痛感,鸟巢,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综述,2研究方法简析,3观察指标界定,4统计学分析,2结果,3综合讨论
文/潘丽慧早产儿未经母体的足月孕育,器官发育的成熟度与身体素质均远远落后于足月新生儿,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极大地增加了患有多种疾病的概率。临床资料显示,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致使早产儿更容易受到多种形式的伤损。当早产儿处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之内时,为了帮助其健康成长,必须通过多种具备“侵入性”的医疗干预方式,对可能危及其生命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而这些干预均会使早产儿感到疼痛。相较于身体器官,早产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可以确切感受到疼痛。以静脉穿刺输液为例,若重复接受致痛操作,则早产儿必然会对疼痛刺激做出一系列急性应激反应,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早产儿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和行为均会出现变化,进而对大脑造成不良影响。短期而言,早产儿心跳速度加快、血液升高、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长远来看,早产儿的痛觉会受到不可逆转的伤损,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功能性障碍。基于此,针对早产儿进行治疗及护理时,医护人员务必提高对于“疼痛”的重视程度。本研究旨在分析常规护理模式和疼痛针对性干预模式应用于早产儿浅静脉留置护理时,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现对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整理,面向社会公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综述
自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于2019年10月~2021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中选取360例,将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母体孕育时间超过27周但未满37周的早产儿;(2)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预期在5天及以上时间内持续进行输液治疗的早产儿;(3)静脉无任何伤损情况,外周静脉血管简单且皮肤完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