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通医通易通文史
家庭环境和启蒙老师的熏陶对于杨力来说特别重要。杨力说,小时候,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父亲经常给她讲人文历史故事,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母亲和哥哥则教她背诵《诗经》、读《红楼梦》。
杨力在同龄人里是早熟的。从12岁起到高中毕业,杨力业余时间都沉醉在《易经》《诗经》《论语》《史记》和《红楼梦》之中。博览群书铸就了她与众不同的志向。15岁那年,她独自在昆明西山的龙门前指天为誓:要像“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一样,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尽收笔底。
出乎亲朋和师长们的意料,1962年考大学时,才女杨力竟没有报考她擅长的文史哲领域的任何一个专业,而是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云南中医学院。后来学有所成的杨力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初高中时代我已经通读了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历史系、哲学系的课本也读了大半,对这些领域已心里有底,觉得没必要再浪费工夫专门到大学里去读那些文史哲的教科书了。自己当时缺的就是以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一块。医学,关乎身家性命,如没有师承、家传,很难在短时间内自学,应当老老实实去读科班学医,填补上这一部分知识。
, http://www.100md.com
杨力大学毕业的1966年,正值十年浩劫风雨突起的时刻。她一心只想走济世路,扁担前边挑的是行李,后边是中医和西医的大部头经典,一头扎到远离闹市的昆明市富民县医院,当了10年中医师。
当医生苦一点累一点,但经常会有成就感。她发现,很多人把中药当成西药用,有的效果不错,有的效果不好;其实,许多西药也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辨证使用效果不错。
十年临证,她的处方越来越便宜,疗程越来越短;十年临证,她体会到了简便验廉的魅力;十年临证,她深知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病人越来越多;十年临证,杨力的人生越来越丰富多彩。
杨力教授搞的学问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冷”,像中医学里的医易学,像《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学等等。不但非专业人士搞不懂,就是专业人士能搞明白、学以致用的也不多。但“冷”的背后却也有“热”: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有学者在大炒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冷饭”,有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提出的问题比本土专家教授还专业,这一切令杨力教授又刮目又兴奋:这“冷饭”中有宝啊!
, http://www.100md.com
读研毕业后,杨力留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主授《黄帝内经》《周易》和五运六气等课程。授课对象是研究生、进修生和留学生。经过年复一年呕心沥血的备课和一道道疑难问题的攻破,杨力已然大彻大悟:要精通《内经》,必先精通运气;欲精通运气,又必先精通易理。
她认为,占据《黄帝内经》1/3篇幅的运气七篇大论是运气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是运气学说的核心,运气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这几年,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各驻京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举办的科普公益系列讲座,杨力教授是最积极的主讲“志愿者”之一。每周至少讲一次,每次两三个小时,她至今已经讲了100多场。备课、讲课时,已是两鬓霜染的杨力教授,眼前经常浮现的是30多年前在富民县医院临证时那些生者、死者及家属或喜或悲或渴求或绝望的面孔。
杨力向记者描述了一次在国家图书馆的大型健康科普公益讲座的情景。那次讲座的主题为“周易、中医与抗衰老”。有200个座位的礼堂座无虚席,门口、走廊、窗前包括她的三尺讲台前都站满了听众。大约到课间休息时间,她征询大家的意见:休息不休息?结果坐着的蹲着的站着的异口同声:不休息,接着讲!
, http://www.100md.com
一次,一位老人因站的时间太长晕倒了,被送往医院抢救。醒来后,他托人转告杨教授:“应该把您讲的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出本书啊!这样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就都可以知道这些养生知识了。”
《杨力养生23讲》《杨力四季养生谈》等健康科普图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迄今为止,杨力已出版了《千古王朝》(写周文王周公和西周史)、《千古绝恋》(写光绪皇帝与珍妃的爱情绝唱)、《千古传奇》(写盛唐玄奘赴印度取经的真实经历)、《千古一帝》(写秦始皇统一中国)、《千古孔子》、《千古汉武》(写汉武帝及西汉时期的十大人物)和《千古英雄》(写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多部“千古系列”历史长篇小说,不但本本畅销一版再版,而且有两部已签下合同正在热编剧本,筹拍电视连续剧。
有人问杨力教授,好好的中医教授当着,干吗又去涉足历史小说?答曰:小说涉及娱乐、教化和精神文明,娱乐、教化和精神文明又关乎心理健康,古人说,上医医人更医心。
, http://www.100md.com
杨力教授何以能融会文史哲医成一家?记者不能免俗地向她探询了一番“秘法”和“心法”。答曰:启蒙立志较早,读经典较精较深,泡图书馆最勤最久。
杨力教授博览群书是毋庸置疑的。单说她的共550万字的三部《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每一部都相当于一部述评体经典通史,非等闲之辈三五年所能驾驭。
杨力说,从黑发读到白发,几十年来凡《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中的经史子集,以及之外的医籍、笔记、野史等无不尽收眼底。在此基础上,她用功最勤、钻研最深的是《易经》《论语》《诗经》《史记》《红楼梦》和《黄帝内经》六部经典,翻过来倒过去地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就是最难懂的《易经》,其多数段落至今还能倒背如流。
说起泡书店和泡图书馆,杨教授的兴致特别高。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杨力放学后去的第一场所是家门口的新华书店,夏天席地阅读,冬天蹲着看书。后来读大学、当医生、读研直至当教授,最大的嗜好还是泡图书馆,无论云南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还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西苑医院图书馆……那里的管理员大都认识杨力。
杨力说,中医药是在诸子百家背景下形成体系,并走向成熟的。一部《黄帝内经》其实就是当时的百科全书。中医既是医学,也是哲学。看一看历代的名医,只要是有著作流传下来的,他的知识结构和人文修养往往是文、史、哲、医并重。人文修养是中医的特色和传统,是先天血脉里的东西。一部中医药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缩影,你如果抽去文、史、哲和道德的东西,那绝不是中医,更谈不上是仁术和儒医。
编辑/张玉春, 百拇医药(时 骏)
杨力在同龄人里是早熟的。从12岁起到高中毕业,杨力业余时间都沉醉在《易经》《诗经》《论语》《史记》和《红楼梦》之中。博览群书铸就了她与众不同的志向。15岁那年,她独自在昆明西山的龙门前指天为誓:要像“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一样,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尽收笔底。
出乎亲朋和师长们的意料,1962年考大学时,才女杨力竟没有报考她擅长的文史哲领域的任何一个专业,而是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云南中医学院。后来学有所成的杨力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初高中时代我已经通读了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历史系、哲学系的课本也读了大半,对这些领域已心里有底,觉得没必要再浪费工夫专门到大学里去读那些文史哲的教科书了。自己当时缺的就是以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一块。医学,关乎身家性命,如没有师承、家传,很难在短时间内自学,应当老老实实去读科班学医,填补上这一部分知识。
, http://www.100md.com
杨力大学毕业的1966年,正值十年浩劫风雨突起的时刻。她一心只想走济世路,扁担前边挑的是行李,后边是中医和西医的大部头经典,一头扎到远离闹市的昆明市富民县医院,当了10年中医师。
当医生苦一点累一点,但经常会有成就感。她发现,很多人把中药当成西药用,有的效果不错,有的效果不好;其实,许多西药也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辨证使用效果不错。
十年临证,她的处方越来越便宜,疗程越来越短;十年临证,她体会到了简便验廉的魅力;十年临证,她深知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病人越来越多;十年临证,杨力的人生越来越丰富多彩。
杨力教授搞的学问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冷”,像中医学里的医易学,像《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学等等。不但非专业人士搞不懂,就是专业人士能搞明白、学以致用的也不多。但“冷”的背后却也有“热”: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有学者在大炒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冷饭”,有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提出的问题比本土专家教授还专业,这一切令杨力教授又刮目又兴奋:这“冷饭”中有宝啊!
, http://www.100md.com
读研毕业后,杨力留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主授《黄帝内经》《周易》和五运六气等课程。授课对象是研究生、进修生和留学生。经过年复一年呕心沥血的备课和一道道疑难问题的攻破,杨力已然大彻大悟:要精通《内经》,必先精通运气;欲精通运气,又必先精通易理。
她认为,占据《黄帝内经》1/3篇幅的运气七篇大论是运气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是运气学说的核心,运气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这几年,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各驻京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举办的科普公益系列讲座,杨力教授是最积极的主讲“志愿者”之一。每周至少讲一次,每次两三个小时,她至今已经讲了100多场。备课、讲课时,已是两鬓霜染的杨力教授,眼前经常浮现的是30多年前在富民县医院临证时那些生者、死者及家属或喜或悲或渴求或绝望的面孔。
杨力向记者描述了一次在国家图书馆的大型健康科普公益讲座的情景。那次讲座的主题为“周易、中医与抗衰老”。有200个座位的礼堂座无虚席,门口、走廊、窗前包括她的三尺讲台前都站满了听众。大约到课间休息时间,她征询大家的意见:休息不休息?结果坐着的蹲着的站着的异口同声:不休息,接着讲!
, http://www.100md.com
一次,一位老人因站的时间太长晕倒了,被送往医院抢救。醒来后,他托人转告杨教授:“应该把您讲的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出本书啊!这样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就都可以知道这些养生知识了。”
《杨力养生23讲》《杨力四季养生谈》等健康科普图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迄今为止,杨力已出版了《千古王朝》(写周文王周公和西周史)、《千古绝恋》(写光绪皇帝与珍妃的爱情绝唱)、《千古传奇》(写盛唐玄奘赴印度取经的真实经历)、《千古一帝》(写秦始皇统一中国)、《千古孔子》、《千古汉武》(写汉武帝及西汉时期的十大人物)和《千古英雄》(写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多部“千古系列”历史长篇小说,不但本本畅销一版再版,而且有两部已签下合同正在热编剧本,筹拍电视连续剧。
有人问杨力教授,好好的中医教授当着,干吗又去涉足历史小说?答曰:小说涉及娱乐、教化和精神文明,娱乐、教化和精神文明又关乎心理健康,古人说,上医医人更医心。
, http://www.100md.com
杨力教授何以能融会文史哲医成一家?记者不能免俗地向她探询了一番“秘法”和“心法”。答曰:启蒙立志较早,读经典较精较深,泡图书馆最勤最久。
杨力教授博览群书是毋庸置疑的。单说她的共550万字的三部《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每一部都相当于一部述评体经典通史,非等闲之辈三五年所能驾驭。
杨力说,从黑发读到白发,几十年来凡《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中的经史子集,以及之外的医籍、笔记、野史等无不尽收眼底。在此基础上,她用功最勤、钻研最深的是《易经》《论语》《诗经》《史记》《红楼梦》和《黄帝内经》六部经典,翻过来倒过去地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就是最难懂的《易经》,其多数段落至今还能倒背如流。
说起泡书店和泡图书馆,杨教授的兴致特别高。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杨力放学后去的第一场所是家门口的新华书店,夏天席地阅读,冬天蹲着看书。后来读大学、当医生、读研直至当教授,最大的嗜好还是泡图书馆,无论云南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还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西苑医院图书馆……那里的管理员大都认识杨力。
杨力说,中医药是在诸子百家背景下形成体系,并走向成熟的。一部《黄帝内经》其实就是当时的百科全书。中医既是医学,也是哲学。看一看历代的名医,只要是有著作流传下来的,他的知识结构和人文修养往往是文、史、哲、医并重。人文修养是中医的特色和传统,是先天血脉里的东西。一部中医药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缩影,你如果抽去文、史、哲和道德的东西,那绝不是中医,更谈不上是仁术和儒医。
编辑/张玉春, 百拇医药(时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