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静”
社会剧变,人心浮躁,道家静功作为治疗药剂被重新提出,热闹一时。但毕竟时过境迁,人心不古,已很难奏效。现代医家则提出“静以养心,动以养身”的养生说,进行一番现代化的改造,似乎被许多人接受。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古老的静功加现代的体育锻炼而已。还可以认为这是《列子》提出的“闲心劳形”说的现代版。
纵观中国历史,关于“静”在养生中的地位,从魏晋王弼的继承老子“静是根本”到朱熹的“静者为主,动者为客”,始终有一条以“静”为主的清晰脉络。同时,也存在一条重视“动”的思想线索,以宋代周敦颐、明清王夫子等为代表。到底如何理解“静”在养生中的地位?
首先应该弄明白“静”的含义,同时结合现代哲学医学最新成果,对于养生中这个重要的范畴进行深入研究和理性思维。我们先人造字揉进了“音”和“义”两方面的因素。“静”字的本意是一个人松开争夺的手,放眼观看天的蓝色。引申为停下来。今天的“静”和其最初的意思已经拉开了距离,是再引申。《老子》里说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离“静”的本意不远,是说生命回归到它本来的正常状态就是“静”。因为人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了太多人为的东西,比如生产工具的发展,使人的食物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发生了空前变化,使人的食欲空前膨胀,离“静”越来越远。养生就是要“归根”,要恢复到满足生命正常状态下和外界的物质交换。所以,有个养生家说,不吃外祖母不认识的食物,就是一种可以把握的回归。生活的变化应该和生命的进化相适应。
作为养生哲学的“静”,当然不仅仅局限在饮食,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说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许多人压力大。外界给予生命太多的干扰和困惑,超出了生命能够承受的程度。养生就要回归到生命能够承受的程度。医学调查证明,压力太大或太小对生命都不利。从理论上讲,回归到生命适合的压力,有两条途径,一是减轻压力,二是增加承受压力的能力;第二条就是“修炼”,从而达到“入静”、“禅定”。
“入静”也好,“禅定”也好,活人不可能达到那种绝对“静”的境界。生命不断在新陈代谢,一时一刻不会停下来。所以,“静”是相对的,是“动”的生命的一种表达形式。实际上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为一体。“动”和“静”都是生命的固有属性。前面提到的“静以养心,动以养身”,就是把生命形式化、凝固化。首先“养心”离不开“养身”,“养身”也离不开“养心”,二者同时进行,不能分开。正像打太极拳那样,行随心动,身心互养;其次,无论“养心”,还是“养身”,都离不开“静”和“动”,“静”和“动”的辩证统一,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动”以酝酿达到“静”的适合。所以,王夫子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那种独居山林修真养性的办法不仅不现实,也是背离真正“静”的境界。, 百拇医药(鲁湾)
纵观中国历史,关于“静”在养生中的地位,从魏晋王弼的继承老子“静是根本”到朱熹的“静者为主,动者为客”,始终有一条以“静”为主的清晰脉络。同时,也存在一条重视“动”的思想线索,以宋代周敦颐、明清王夫子等为代表。到底如何理解“静”在养生中的地位?
首先应该弄明白“静”的含义,同时结合现代哲学医学最新成果,对于养生中这个重要的范畴进行深入研究和理性思维。我们先人造字揉进了“音”和“义”两方面的因素。“静”字的本意是一个人松开争夺的手,放眼观看天的蓝色。引申为停下来。今天的“静”和其最初的意思已经拉开了距离,是再引申。《老子》里说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离“静”的本意不远,是说生命回归到它本来的正常状态就是“静”。因为人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了太多人为的东西,比如生产工具的发展,使人的食物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发生了空前变化,使人的食欲空前膨胀,离“静”越来越远。养生就是要“归根”,要恢复到满足生命正常状态下和外界的物质交换。所以,有个养生家说,不吃外祖母不认识的食物,就是一种可以把握的回归。生活的变化应该和生命的进化相适应。
作为养生哲学的“静”,当然不仅仅局限在饮食,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说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许多人压力大。外界给予生命太多的干扰和困惑,超出了生命能够承受的程度。养生就要回归到生命能够承受的程度。医学调查证明,压力太大或太小对生命都不利。从理论上讲,回归到生命适合的压力,有两条途径,一是减轻压力,二是增加承受压力的能力;第二条就是“修炼”,从而达到“入静”、“禅定”。
“入静”也好,“禅定”也好,活人不可能达到那种绝对“静”的境界。生命不断在新陈代谢,一时一刻不会停下来。所以,“静”是相对的,是“动”的生命的一种表达形式。实际上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为一体。“动”和“静”都是生命的固有属性。前面提到的“静以养心,动以养身”,就是把生命形式化、凝固化。首先“养心”离不开“养身”,“养身”也离不开“养心”,二者同时进行,不能分开。正像打太极拳那样,行随心动,身心互养;其次,无论“养心”,还是“养身”,都离不开“静”和“动”,“静”和“动”的辩证统一,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动”以酝酿达到“静”的适合。所以,王夫子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那种独居山林修真养性的办法不仅不现实,也是背离真正“静”的境界。, 百拇医药(鲁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