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伉俪“钻石”婚
在黑龙江省双城市新民街,住着哈尔滨(双城归哈尔滨管辖)目前最年长、婚龄最长的一对长寿夫妻——103岁的张凤恩和99岁的张李氏。这对老寿星现在依然身轻体健、动作灵活。找到地址,一敲门,老寿星夫妻就微笑着快步迎了出来。他们住在有院落的像是农家院的两间房里,据说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天冷,咱们进里屋说。”身材不高的张凤恩拽开房门,一脚踏进室内领路;老伴张李氏则扶住房门,请大家先进。
张凤恩老人麻利地从火炕边拽出木凳,双手示意来客坐下;张李氏忙着刷杯、烧水、泡茶,跑前跑后。寿星夫妻热情接待客人,看得出来,两人身体依然不错。
老寿星俩1938年结婚,那时候张凤恩27岁,张李氏23岁,他们当时已经属于晚婚。如今,婚龄整整75年了,他们一家已经成为一个大家族,已经有34口人,四世同堂。
患难见真情
据张老介绍,那还是12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哈尔滨打工,亲属介绍他到同记昌糕点铺当学徒兼打杂,学徒工比较辛苦,但他能受得了。那年秋天,正赶上哈尔滨遭遇一场巨大的洪灾。松花江溃堤,沿江的道里区道外区到处是洪水,老人回忆:“大水淹过我的肋部,喘气都难。”他本来就个子矮,回想当年的情景,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张凤恩眼中透着惶恐,他连夜跑回山东老家避难。
, http://www.100md.com
16岁的时候,邻里张罗着给张凤恩介绍对象。相了几次亲之后,张凤恩看上了河北昌黎县李家庄的一位李姑娘,俩人订了婚。也是16岁这年,张凤恩再次踏上哈尔滨的土地。几年后,李家姑娘随母亲来哈投奔张凤恩。1938年,张凤恩将姑娘娶进门,改名张李氏。之后,张凤恩的4儿3女相继出生。
生活的重担压着张凤恩。他要养活7个孩子和张李氏年迈的母亲,一家十口住在一间半草房里。
解放后,张凤恩到食杂商店卖调料,他是店里最能干的,每月工资47元——这在当时职工中就属于高工资了。张凤恩每天凌晨2点多出门,到店里磨豆子、做糕点。为生计所迫,小个子的张凤恩常要使用蛮力来挣钱,100斤重的油桶,他一回扛仨,一咬牙,扛起来就走……下班经常是晚上六七点到家,筋疲力尽。那时候,穷孩子盼过年,家里的4个小子最愿意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上最爱吃的白菜馅饺子,里面有肉啊。
张凤恩回想往事,张李氏眼角湿润,满眼含情地看了看身旁的老伴儿。他们曾在苦日子里相濡以沫。
, 百拇医药
长寿有“习惯”没秘诀
说起长寿的秘诀,俩人似乎没什么秘密可言。
勤劳、勤快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张李氏从不跟富裕人家攀比,她用一双巧手给孩子们做了几十年衣服、做了一辈子的布鞋。那时候,物资匮乏,一件衣服,孩子们轮换着穿,大的穿小了给二的;二的穿小了给老三,老三再给老四……街角有别人扔掉的破衣服,张凤恩挑着缝补能穿的捡回家,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给孩子们穿或自己穿。艰难的岁月中,孩子们长大了。
家庭和睦是他们又一个特点。在大儿子张树仁的记忆中,父母从来没吵过架。张凤恩偶尔发脾气,张李氏从不吱声,任由他大喊几声发泄。张李氏温柔、贤惠、善良,脾气好,是家庭稳固的“定海神针”。
个子不高,是张凤恩的特点。有人认为,矮个长寿,也许有它的道理。在孩子们眼里,老两口唯一的共同特点就是忙碌:一个忙外养家,一个忙内持家。
, http://www.100md.com
在饮食上,俩人都喜欢喝粥、喝汤。张李氏做的饭,张凤恩吃了几十年。直到3年前,住在老两口后院的四儿子坚持给父母送饭,张李氏执拗不过,这才歇下来。他们每天两顿饭,上午8点一顿,下午3点半一顿,“吃的都是家常菜,白菜、土豆、大葱、粉条,都是应季的,有啥吃啥”,张凤恩说,他喜欢吃猪肉和驴肉馅饺子,还喜欢喝汤喝粥。几十年来,张凤恩吃啥,张李氏就吃啥,馋了饿了,她就吃蛋糕。那是她唯一的零食。有人说,汤和粥都很养人,这对老夫妻的选择对了。
现在,老两口的生活费加起来有2300多元,主要是退休金,还有政府发放的老年津贴。经济上不愁,精神上也不空虚。孩子们知道父母爱热闹,每天都上门聚聚。张李氏愿意张罗麻将,孩子们一上桌,她就沏茶倒水伺候局。
有长寿基因
两位老人都有长寿基因,大儿子张树仁记得,姥姥活了100岁,大姑活了102岁。张李氏的哥哥、姐姐都晚婚,她也算晚婚,待字闺中多年,23岁才嫁给相恋多年的张凤恩。
, 百拇医药
闲不住的张凤恩每天5点出门遛弯,一走就是半个小时,风雨不误。前不久,张凤恩去早市儿买了一大捆粉条。卖货的小贩怕老人有闪失,要送他回家,老人坚决不肯。100多岁的老人独自扛着粉条溜溜达达地回来了,邻里见了都称奇。
几十年的劳动,张凤恩夫妇练就了好体格。两人几乎没生过病,发烧感冒也很少。张凤恩很少吃西药,孩子们患病,他找大夫抓中药治疗。57岁时患肩周炎,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的张凤恩这才开始试着喝药酒。去年,张李氏患了基底细胞癌,鼻子化脓总不好。她试了各种偏方,半年后,病情竟控制住了。
婚龄达到75年,英国人称之为“钻石”婚,俄罗斯人称之为“王冠”婚。2013年,张凤恩和张李氏迎来这个特别的年份。可他们说,从来没有庆祝结婚纪念日的念头,日子总要过得平平淡淡、平平实实才对。张凤恩笑着说:“我们也能走过一百年。”
编辑/谭明, http://www.100md.com(陈俊惠)
张凤恩老人麻利地从火炕边拽出木凳,双手示意来客坐下;张李氏忙着刷杯、烧水、泡茶,跑前跑后。寿星夫妻热情接待客人,看得出来,两人身体依然不错。
老寿星俩1938年结婚,那时候张凤恩27岁,张李氏23岁,他们当时已经属于晚婚。如今,婚龄整整75年了,他们一家已经成为一个大家族,已经有34口人,四世同堂。
患难见真情
据张老介绍,那还是12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哈尔滨打工,亲属介绍他到同记昌糕点铺当学徒兼打杂,学徒工比较辛苦,但他能受得了。那年秋天,正赶上哈尔滨遭遇一场巨大的洪灾。松花江溃堤,沿江的道里区道外区到处是洪水,老人回忆:“大水淹过我的肋部,喘气都难。”他本来就个子矮,回想当年的情景,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张凤恩眼中透着惶恐,他连夜跑回山东老家避难。
, http://www.100md.com
16岁的时候,邻里张罗着给张凤恩介绍对象。相了几次亲之后,张凤恩看上了河北昌黎县李家庄的一位李姑娘,俩人订了婚。也是16岁这年,张凤恩再次踏上哈尔滨的土地。几年后,李家姑娘随母亲来哈投奔张凤恩。1938年,张凤恩将姑娘娶进门,改名张李氏。之后,张凤恩的4儿3女相继出生。
生活的重担压着张凤恩。他要养活7个孩子和张李氏年迈的母亲,一家十口住在一间半草房里。
解放后,张凤恩到食杂商店卖调料,他是店里最能干的,每月工资47元——这在当时职工中就属于高工资了。张凤恩每天凌晨2点多出门,到店里磨豆子、做糕点。为生计所迫,小个子的张凤恩常要使用蛮力来挣钱,100斤重的油桶,他一回扛仨,一咬牙,扛起来就走……下班经常是晚上六七点到家,筋疲力尽。那时候,穷孩子盼过年,家里的4个小子最愿意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上最爱吃的白菜馅饺子,里面有肉啊。
张凤恩回想往事,张李氏眼角湿润,满眼含情地看了看身旁的老伴儿。他们曾在苦日子里相濡以沫。
, 百拇医药
长寿有“习惯”没秘诀
说起长寿的秘诀,俩人似乎没什么秘密可言。
勤劳、勤快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张李氏从不跟富裕人家攀比,她用一双巧手给孩子们做了几十年衣服、做了一辈子的布鞋。那时候,物资匮乏,一件衣服,孩子们轮换着穿,大的穿小了给二的;二的穿小了给老三,老三再给老四……街角有别人扔掉的破衣服,张凤恩挑着缝补能穿的捡回家,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给孩子们穿或自己穿。艰难的岁月中,孩子们长大了。
家庭和睦是他们又一个特点。在大儿子张树仁的记忆中,父母从来没吵过架。张凤恩偶尔发脾气,张李氏从不吱声,任由他大喊几声发泄。张李氏温柔、贤惠、善良,脾气好,是家庭稳固的“定海神针”。
个子不高,是张凤恩的特点。有人认为,矮个长寿,也许有它的道理。在孩子们眼里,老两口唯一的共同特点就是忙碌:一个忙外养家,一个忙内持家。
, http://www.100md.com
在饮食上,俩人都喜欢喝粥、喝汤。张李氏做的饭,张凤恩吃了几十年。直到3年前,住在老两口后院的四儿子坚持给父母送饭,张李氏执拗不过,这才歇下来。他们每天两顿饭,上午8点一顿,下午3点半一顿,“吃的都是家常菜,白菜、土豆、大葱、粉条,都是应季的,有啥吃啥”,张凤恩说,他喜欢吃猪肉和驴肉馅饺子,还喜欢喝汤喝粥。几十年来,张凤恩吃啥,张李氏就吃啥,馋了饿了,她就吃蛋糕。那是她唯一的零食。有人说,汤和粥都很养人,这对老夫妻的选择对了。
现在,老两口的生活费加起来有2300多元,主要是退休金,还有政府发放的老年津贴。经济上不愁,精神上也不空虚。孩子们知道父母爱热闹,每天都上门聚聚。张李氏愿意张罗麻将,孩子们一上桌,她就沏茶倒水伺候局。
有长寿基因
两位老人都有长寿基因,大儿子张树仁记得,姥姥活了100岁,大姑活了102岁。张李氏的哥哥、姐姐都晚婚,她也算晚婚,待字闺中多年,23岁才嫁给相恋多年的张凤恩。
, 百拇医药
闲不住的张凤恩每天5点出门遛弯,一走就是半个小时,风雨不误。前不久,张凤恩去早市儿买了一大捆粉条。卖货的小贩怕老人有闪失,要送他回家,老人坚决不肯。100多岁的老人独自扛着粉条溜溜达达地回来了,邻里见了都称奇。
几十年的劳动,张凤恩夫妇练就了好体格。两人几乎没生过病,发烧感冒也很少。张凤恩很少吃西药,孩子们患病,他找大夫抓中药治疗。57岁时患肩周炎,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的张凤恩这才开始试着喝药酒。去年,张李氏患了基底细胞癌,鼻子化脓总不好。她试了各种偏方,半年后,病情竟控制住了。
婚龄达到75年,英国人称之为“钻石”婚,俄罗斯人称之为“王冠”婚。2013年,张凤恩和张李氏迎来这个特别的年份。可他们说,从来没有庆祝结婚纪念日的念头,日子总要过得平平淡淡、平平实实才对。张凤恩笑着说:“我们也能走过一百年。”
编辑/谭明, http://www.100md.com(陈俊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