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女友.花园》 > 2015年第3期
编号:1383606
旧物重生师:让旧世界生出新趣味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女友·花园》 2015年第3期
    

    玛格达·塞耶:毛线控的温柔革命

    长了铁锈的门把手、掉漆的公交指路牌,如果你是它们的主人,你是要拆掉重换,还是想办法为它们换上新颜?来自美国德州的针织达人——玛格达·塞耶——的答案是,为它们做一件缤纷的毛衣。事实上,她已经成功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毛线炸弹”运动。参与者们一针一线地把心目中的蘑菇、花朵与王子勾织于旧灯柱、老树、烟囱上,借着这温柔的方式挑战乏味的生活,守护值得感动的微小美丽。

    门把套引发的运动

    2014年10月,一辆伦敦双层公交巴士吸引了全球网民的眼光。它被彩色的毛线层层包裹,组成了锯齿、条纹以及泡泡的形状,令原本沉闷的车体焕发出嬉皮范儿与孩童般的天真。这是塞耶受邀创作的作品,与平时做的灯柱、烟囱、公交指路牌相比,双层巴士可是个大家伙。她用了20箱颜色鲜艳的毛线,在朋友们的协助下,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完成。
, 百拇医药
    但谈及创作,塞耶一甩工作的疲惫,兴奋地表示,“拿起编织针,我可以把任何乏味的东西都变成漂亮的玩具。让混凝土变得柔软而温暖,灰色的生活变得明亮而丰富。”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盲点,用毛线去创造崭新的装饰花纹,令旧物旧景焕发出崭新的样貌。这就是“毛线炸弹”运动爱好者们主要在做的事情。

    这场运动的起始,其实只是源于塞耶的一次恶作剧。平时作为一位时装设计师,她经常和妈妈、朋友们使用毛线织外套。某次,她无意中看到自家店外的旧门柄着实不太好看。就顺手做了一个彩色的毛线套,套在店外的门柄上。没想到,经过的行人和她的朋友均对这只门柄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心。甚至有人专门进店,就为体验双手握把儿的感受。天凉的时候,原本冷冰冰的旧金属手把,加上一圈温暖的毛线“手把套”,让握住的人既温暖又舒服,而且还能有效防止被静电打到。

    看到人们的兴趣后,塞耶和朋友共同给店门口一个脱了漆的“禁止停车”标志,编织了一层颇具波普色彩的方格毛衣。结果,政府不仅没有通报她将其移除,反而发现,有很多人在自觉把车停到指定区域后,专程跑来拍照!塞耶发现,原来人们对彩色毛线的热情超乎自己的想象。
, http://www.100md.com
    手织物里的人情味

    塞耶把作品发布在网上,邀请感兴趣的人一起参与进来。并给活动起名为“毛线炸弹”。之所以叫“炸弹”,是因为这个词在美国次文化中是一个充满力道的字眼,而且灰蒙蒙的环境中,彩色毛线衣包裹的物体,也的确如同装满的颜料弹爆炸一样,迅速渲染了陈旧的景物。

    塞耶把绚丽的照片刚PO上网,便迅速激起了来自全世界的手工达人们的参与热情。

    报废的老爷车、家门口的红绿灯、过时的公园雕像、住家旅馆的阳台、学校的某一截台阶、扔在荒地的金属垃圾……统统成为手工达人们一显身手的改造对象。人们把妈妈外婆压箱底的旧毛线找出来,热情地给身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织一件绚丽的毛线衣,使其焕然新生。骄傲的毛线达人们,将这些改造作品传到网上,在接受赞美的同时,又吸引了新的参与者……
, http://www.100md.com
    如今,塞耶的“毛线炸弹”运动已经在全世界漫游,她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真诚的小小号召,不仅正改变生活环境,更默默地改变参与其中的人。一位31岁的西班牙机械师就把这个当作闲暇时的乐趣,“我整日都在修理机器,这些彩色毛线则修复了我的生活。给工具做个漂亮的毛线套,可以让充满金属的工作间变得有人情味。我不用辞职来拯救我的沉闷生活,同事们也喜欢‘毛线炸弹’,大家都来玩,大家一起happy。”

    在“毛线炸弹”活动中,塞耶坚持作品必须由人手编造,全因手织物渗透着人情味,机器无法取代,“人们一看到手织物,便会想起母亲为自己编织的颈巾,或祖母编的婴儿毛毡,柔软的织物包含着无私的爱。假如套在垃圾筒、家门口的标志上,更令人会心微笑,勾起儿时回忆。”

    塞耶相信每个平常的一天,都有值得庆祝的事情,最丑最旧的物品也会充满了朝气,她用五彩毛线来表达这份对美好的信仰。

    玛丁·波斯特玛:东西坏了?来杯咖啡!
, http://www.100md.com
    罢工了的吸尘器、不工作了的烤面包机、被虫蛀了个洞的羊毛衫,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鸡肋”物件,找人修又贵又麻烦,倒不如买个新的。维修咖啡室(Repair Café)能帮你走出这种两难境地。Repair Café 不是咖啡店的名字,而是席卷欧洲的社会新风潮:民间维修高手聚集一堂,帮助市民修理或翻新旧物。这项由荷兰妈妈玛丁·波斯特玛发起的运动,已经席卷至法国、德国、比利时、南非、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地。2014年,中国首家维修咖啡室在台湾成立,一时引起了当地人对于“买、用、扔”生活模式的反思。

    反丢弃文化运动

    在开创“维修咖啡室”前,波斯特玛曾是位关注环保议题的荷兰记者。采访中她曾目睹过很多因旧物丢弃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案例,这让波斯特玛对消费主义文化下的丢弃习惯感到非常厌倦。

    2007年,一次偶然参观当地“维修再用”展览的经历,给了她启发——何不自己开办个专门帮人维修旧物的场所,以减少人们的浪费呢?开始的时候,波斯特玛租了一间社区里的小剧场,再通过海报、网络、报纸募集来一帮维修爱好者。大家伙儿带着各种工具零件,为周边社区里的贫穷妈妈、舍不得扔掉电器的念旧人群免费教授维修知识。在能工巧匠的帮助下,原本要丢弃进垃圾堆的旧物不仅焕然一新,而且有的在改装后还比以前更加好用。波斯特玛举办的第一次活动十分成功,随后,她把修理达人的小聚会变成每月在社区中心举行的固定项目。消息从社区传到了网上,不少住在其他城市的居民都慕名来参加。, http://www.100md.com(一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