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药品·A版》》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755539
微生物来源的透明质酸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食品与药品·A版》 2007年第9期
微生物来源的透明质酸酶
微生物来源的透明质酸酶

     摘要:对微生物来源的透明质酸酶的结构、降解机制、分子生物学与应用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透明质酸酶;作用机制;基因;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Q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9-0040-05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是对催化降解透明质酸酶的通称。两项研究导致了透明质酸酶的发现[1],一是1928年Duran-Reynals在研究哺乳动物睾丸及其他组织提取物时发现了一种“扩散因子”,可以促进皮下注射的疫苗、染料、毒素等更好地扩散。二是1937年Meyer发现Ⅱ型肺炎链球菌可降解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随后,前面提到的“扩散因子”也被鉴定是透明质酸酶。此后,人们在蛇毒、蜂毒、蝎毒以及蜘蛛等的毒液中都检测到了透明质酸酶。在人体组织及体液中也发现广泛存在着透明质酸酶。此外,一些细菌、真菌以及非脊椎动物如水蛭、甲壳类动物等也产生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分布虽广,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分离纯化困难而且似乎研究意义不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研究,是一类被忽视的酶。最近十几年来,人们对HA和透明质酸酶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试图探求它们在众多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

    1透明质酸酶的分类

    1971年,Meyer根据透明质酸酶作用机制的不同,将它分为3类(图1):(1) 内切-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EC 3.2.1.35)为水解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