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引起的思考
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及由其衍生的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争论由来已久。对于药学工作者,无论是查阅文献或发表文章,都经常接触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这两个专业术语,但对这两个概念理解并不是非常清晰。笔者参考相应文献,从发展历史及争论等方面,结合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使用。
1 问题的由来
早在1983年国标GB3102.8-82中,用“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Mr)取代了“分子量”,现行GB3 102.8-93沿用此规定,定义为“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平均质量与核素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由于此规定,国内一般出版物中涉及分子量时,基本一律采用“相对分子质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自20世纪70年代后一直规定沿用原子量(atomic weight),目前国外无论教学还是科研,一般都使用“原子量”、“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表述,且相关争论早已尘埃落定,国际上再无人提及将“atomic weight”改为“relative atomic mass”。中国药典2010年版凡例和附录V中也使用“分子量”。由于各方不同规定,给药学工作者带来不少困惑。
, 百拇医药
2 国内的讨论
国内最初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量”时就遭到部分学术界的反对,现在这一争论仍然存在。2005年《科技术语研究》开展《“原子量”“分子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术语的讨论》。一方认为,由于原子量和分子量术语产生时的历史局限性和使用广泛性,并保持与国际学术界一致,赞成保留原子量和分子量;反对方建议推广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还有一方则认为两种用法都可以。如果是一种概念的两种表述方法,则可以通用;但如果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表述的概念不同,则不能简单地替换。
肖应凯认为可这样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可用一个数字加上质量单位u以au表示,u数字上等于12C质量的1/12,即1.660 538 86(28)×10.24 kg,原子质量au即是相对12C的,由此称“相对原子质量”,其实质仍是“质量”,且有量纲。由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定义可知其是比值,无量纲,将原子量这一无量纲的事物用一量纲来度量,是原则性的错误。历史上曾经的争论只是针对元素原子量(atomic weight of elements)这一名词,并不涉及原子质量。因此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量”,相应的也不能用“相对分子质量”代替“分子量”。
, 百拇医药
3 应用相对分子质量的问题及建议
用“相对分子质量”取代“分子量”,在应用中经常遇到麻烦。作为一个常用名词,相对分子质量字数太多,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如笔者在研究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时,若直译应为“低分子量肝素”,但根据国内规定应改为“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后者显然太长,不利于实际应用,且与英文名不对应。所以笔者避开“分子量”这一敏感词,译为“低分子肝素”。此表述方式应用至今。由于国内期刊要求和国外惯例不一致,导致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投稿时,不得不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而向国际期刊投稿时则写成“molecular weight”;引用文献时也不免遇到同样问题,在叙述与中国药典涉及分子量问题时,如向刊物投稿或编书,往往很难处理。
根据“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本文建议保留“分子量”,毕竟分子量这一术语具有传统意义,便于人们正确理解。
国外文献中经常看到分子量的单位用道尔顿(dalton,Da,D,d)表示,道尔顿是原子质量单位,定义为12C原子质量的1/12,1 Da=1u。上文说到分子量是一种比率,因此没有单位,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常用道尔顿表示分子量,特别是描述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时,常用千道尔顿(kDa,kD)为单位。此种表示方法虽不是国际单位制(SD单位,但系SI允许使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好处是当大分子物质分子量有效数字不多时,使用kDa比较方便。国内有人著文要求取缔Da及kDa等,如3 kDa可改为3×1033000。这也遇到一个问题,如描述大分子物质时采用“×103”取代kDa较直观,容易接受,但如果写很多“0”则容易数错,导致数据错误。也有用u代替Da,如张汶婕等测定两种Mr较小的蚯蚓纤溶酶组分时,采用单位是ku。
本文建议,为了更好体现大分子物质分子量的有效数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保留道尔顿作为分子量的单位。, http://www.100md.com(边 玲 张天民)
1 问题的由来
早在1983年国标GB3102.8-82中,用“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Mr)取代了“分子量”,现行GB3 102.8-93沿用此规定,定义为“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平均质量与核素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由于此规定,国内一般出版物中涉及分子量时,基本一律采用“相对分子质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自20世纪70年代后一直规定沿用原子量(atomic weight),目前国外无论教学还是科研,一般都使用“原子量”、“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表述,且相关争论早已尘埃落定,国际上再无人提及将“atomic weight”改为“relative atomic mass”。中国药典2010年版凡例和附录V中也使用“分子量”。由于各方不同规定,给药学工作者带来不少困惑。
, 百拇医药
2 国内的讨论
国内最初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量”时就遭到部分学术界的反对,现在这一争论仍然存在。2005年《科技术语研究》开展《“原子量”“分子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术语的讨论》。一方认为,由于原子量和分子量术语产生时的历史局限性和使用广泛性,并保持与国际学术界一致,赞成保留原子量和分子量;反对方建议推广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还有一方则认为两种用法都可以。如果是一种概念的两种表述方法,则可以通用;但如果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表述的概念不同,则不能简单地替换。
肖应凯认为可这样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可用一个数字加上质量单位u以au表示,u数字上等于12C质量的1/12,即1.660 538 86(28)×10.24 kg,原子质量au即是相对12C的,由此称“相对原子质量”,其实质仍是“质量”,且有量纲。由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定义可知其是比值,无量纲,将原子量这一无量纲的事物用一量纲来度量,是原则性的错误。历史上曾经的争论只是针对元素原子量(atomic weight of elements)这一名词,并不涉及原子质量。因此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量”,相应的也不能用“相对分子质量”代替“分子量”。
, 百拇医药
3 应用相对分子质量的问题及建议
用“相对分子质量”取代“分子量”,在应用中经常遇到麻烦。作为一个常用名词,相对分子质量字数太多,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如笔者在研究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时,若直译应为“低分子量肝素”,但根据国内规定应改为“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后者显然太长,不利于实际应用,且与英文名不对应。所以笔者避开“分子量”这一敏感词,译为“低分子肝素”。此表述方式应用至今。由于国内期刊要求和国外惯例不一致,导致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投稿时,不得不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而向国际期刊投稿时则写成“molecular weight”;引用文献时也不免遇到同样问题,在叙述与中国药典涉及分子量问题时,如向刊物投稿或编书,往往很难处理。
根据“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本文建议保留“分子量”,毕竟分子量这一术语具有传统意义,便于人们正确理解。
国外文献中经常看到分子量的单位用道尔顿(dalton,Da,D,d)表示,道尔顿是原子质量单位,定义为12C原子质量的1/12,1 Da=1u。上文说到分子量是一种比率,因此没有单位,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常用道尔顿表示分子量,特别是描述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时,常用千道尔顿(kDa,kD)为单位。此种表示方法虽不是国际单位制(SD单位,但系SI允许使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好处是当大分子物质分子量有效数字不多时,使用kDa比较方便。国内有人著文要求取缔Da及kDa等,如3 kDa可改为3×1033000。这也遇到一个问题,如描述大分子物质时采用“×103”取代kDa较直观,容易接受,但如果写很多“0”则容易数错,导致数据错误。也有用u代替Da,如张汶婕等测定两种Mr较小的蚯蚓纤溶酶组分时,采用单位是ku。
本文建议,为了更好体现大分子物质分子量的有效数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保留道尔顿作为分子量的单位。, http://www.100md.com(边 玲 张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