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的概述(1)
第1页 |
参见附件(269KB,2页)。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特点、临床表现、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19-02
近年来,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不良反应的重视,中药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这直接关系着中药安全性的评价。中药是否安全对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事关重大。如何正确应用中药﹑正确看待不良反应并有效控制其发生率,对中药的国际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一些问题。
1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特点
1.1 定义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的疾病、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或制剂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1]。广义的中药不良反应就是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与治疗作用相对而言的。各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作用,中医药把药物的特性当作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偏性”是药物治疗作用的依据,体现了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的一致性[2]。所以,任何药物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只是程度和出现的几率不同;有不良反应的中药并不表明就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该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等相提并论。
1.2 分类
依据中药药性﹑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证候特点,临床上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成瘾性、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等,常见的是前三类。
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分为:A、B两个主要类型和C、D、E、F四个附加类型。A型:用药过量引起,可以预测,通常与药物剂量有关,停药后可减轻或消除,发生率高,死亡率低;B型:一种异常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发生率低,死亡率高;C型:长期不合理用药的慢性毒性;D型:用药后若干月、年出现的反应;E型:停药后出现的反跳现象等;F型: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反应[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