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74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与临床观察。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症状,对症下药。结果:临床治疗97例,治愈14例,显效49例,好转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结论: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应症施治,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药治疗;临床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75-02
临床实践中把中风后遗症康复分为早、中、后三期。康复早期:是指急性期过后3个月以内,此期不仅病人本身有自然康复的倾向,而且各种治疗措施最易收效,因此在此期要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康复措施,以达到理想的目的。在用药方面,应以汤药为主,因汤剂可随证加减,有利于辨证施治,并与针灸、心理康复、功能锻练等同时并进。只要患者神志清楚,绝大多数能恢复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如穿衣、吃饭、行走、做简单家务等,有的甚至可以完全康复,不留任何残疾。因此3个月以内是中风后遗症康复的重要时期。康复中期:是指急性期过后3~6月以内,此期与康复早期相比,各种功能的恢复明显减慢,但仍要树立信心,积极进行以上各种康复治疗。康复后期:指6个月以上的病人,各种功能恢复更慢,但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和临床实践证明,其功能仍然可以改善。此期治疗以功能锻炼为主,如有兼证,可对症处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7例患者中,男68例,女19例,年龄均在45岁以上。脑出血56例,脑血栓29例,脑栓塞12例,病程在3个月之内46例,4个月~半年29例,7个月~1年13例,1年以上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综观中风一病,均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急性期虽有本虚见证,但常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标实症状突出,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祛邪为主,应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通腑化瘀,活血通络等法[1]。恢复期证侯由实转虚,按照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扶正培本为主,标本兼顾,常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湿诸法。辨证分型如下:
1.2.1.1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本症为14例,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 g,竹茹、枳实、半夏、陈皮各l0 g,云苓15 g,生苡仁30 g,南星、天竺黄、厚朴各9 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