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7年第13期
编号:11478252
谈无偿献血的重要性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吴晓东 霍志强 安淑萌
第1页

    参见附件(295KB,2页)。

     [关键词] 无偿献血;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76-02

    血液是我们的生命之河,在没有研制出替代品的今天,临床用血只能来自于健康人体。为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以人道主义无私奉献而不是以经济报酬为目的的无偿献血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清除有偿供血带来的各种弊病,才能保证受血者和献血者的安全。这种人性的关爱、互助、奉献精神,是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坚强纽带。

    1 我国无偿献血工作的历史回顾

    我国输血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代,解放前,医院临床用血完全倚靠“个体卖血”来解决,血液质量没有保障,受血者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种情况维持到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部分省市对献血工作实行统一管理,陆续建立了个体献血管理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个体献血向公民义务献血转变,大力推行集体志愿献血。1989 年7 月《上海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地方性血液管理法规,实行义务献血,杜绝卖血行为,提高血液安全。我国正式的无偿献血制度始于1998 年10 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而在我国的香港地区,1952 年起就实行没有报酬的捐血活动;在台湾地区,1974 年后开展无偿捐献热血运动[1];在邻国日本,1964 年8 月内阁作出了《关于推动无偿献血的决定》。相比之下,我国的无偿献血工作起步较晚,而且由于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大城市,使得无偿献血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比如,各省无偿献血工作发展不平衡,有偿供血现象屡禁不绝。

    2 无偿献血与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第十四届六次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其中主要讨论了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标,无偿献血情况能反映出公民社会公德、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体现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