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例60岁以上老年人牙齿缺失情况分析及修复
[关键词]老年人;义齿;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114-02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长,缺失牙齿的人数随之增长,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咀嚼与消化功能,同时由于前牙的缺失,影响面部外观,对老年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影响社交活动。为此,笔者随机抽取1998~2001年来我院口腔修复科诊治的523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缺牙和修复设计资料作回顾性的统计分析,并对老年缺牙患者的口腔修复心理特点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1998~2001年来我院口腔修复科镶牙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523例的修复设计单,对修复设计单的资料进行统计。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1 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表1)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牙齿缺失的特点
根据本组病例的资料统计,老年缺牙要求修复的患者中,男276例,女247例,男女比例无显著性差异。年龄最大为88岁,其中60~64岁年龄组患者人数最多,占39.96%,这与蔡玉惠等[1]报道结果相似。说明进入老年初期的患者要求义齿修复的心情很迫切,但随着年龄逐渐增加,修复意识逐渐淡薄,再加上行动和语言存在一定的障碍,更不能主动就医要求修复,因此修复病例逐渐下降。此外,在本组病例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缺牙数目逐渐增多,一方面反映了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出现老化,口腔组织修复和防御能力降低,牙体牙周组织容易受到损害而导致缺牙增多;另一方面也反映老年患者口腔卫生保健意识不强,不能定期保健检查,个人口腔卫生较差,加重口腔疾病的易感性。
, http://www.100md.com
在本组病例中,上颌牙齿缺失比下颌缺失多,后牙缺失比前牙缺失多,这与骆孔华等[2]的报告一致。KennedyⅢ类缺失类型最多,占44.02%,修复设计多采用活动义齿,占总数的56.67%,反映老年患者缺牙间隙较多,修复条件欠佳,修复设计受限。
3.2 老年缺牙患者的修复对策
老年患者缺牙情况、心理状况及口腔局部状况与青壮年不同而具有其自身特点。
老年缺牙患者大多具有精神心理上的不平衡、感觉和情绪上的异常,常表现为: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认为年事已高,缺牙是自然现象,花钱装假牙是“浪费”,即使修复了缺牙,但戴用义齿后缺乏足够的耐心练习和使用信心,甚至有时还出现抱怨心理,往往不易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因为经济负担等方面原因,心理压力很大,顾虑较多,加上老年患者生理功能下降,代偿能力差,痛阈降低,耐受修复治疗痛苦的能力下降,而不敢进行修复治疗。再者老年缺牙患者因口头表达能力差,或语言不通,行动迟缓等,无法与医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与配合,因而处于复杂的矛盾心理之中[3]。
, http://www.100md.com
针对老年缺牙患者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帮助老年人转变观念,重视老年人缺牙后的修复效果。
首先,医生在为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耐心热情地聆听病人的主诉、病史、患者的感受和经历,表现出同情和专注。医生热情良好的服务态度会加强患者对修复的信心,这也是义齿修复成败的关键。
其次,在修复治疗中,对患者口腔的残根、残冠、孤立基牙,要从修复的角度考虑,反复揣摩,不可轻易拔除。除了牙齿松动超过二度,牙槽骨支持少于根尖1/3及牙周溢脓的余留牙应劝说患者拔除外,对那些不位于缺牙间隙旁的余留牙则宜采取保守的处理方法。可对松动伸长牙先行炎症控制,再进行调牙合,消除早接触,改善牙合曲线。对龋坏残根进行必要的根管治疗及根面银汞充填,可作为覆盖义齿的基牙。对严重磨损牙则应尽量恢复其形态,磨除锐利边缘,为选作基牙创造条件。
再次,在进行义齿修复时应尽量简化操作程序。老年患者牙周组织多萎缩,临床牙冠加长,牙齿有不同程度松动,同时牙周组织代偿机能降低,如果采用固定义齿修复,可能造成桥基牙牙周组织的损伤,所以临床上老年患者多采用活动义齿修复。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神经衰弱的患者,要注意防止在进行牙体预备时因紧张、疼痛、过敏而发生意外。老年缺牙患者神经肌肉关节及牙合关系等一系列增龄性改变呈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逐渐适应并习惯了各种非生理的功能运动状态,加上老年人心理、生理诸方面对新环境的调整适应能力减弱,因此,在老年缺牙的临床修复中,不能凭医生主观的良好愿望,对患者牙合关系作大幅度纠正,而应着重解决那些明显妨碍口颌系统健康及功能正常发挥的因素,必要时分次进行。
, http://www.100md.com
此外,对于已经修复好的义齿,医生要鼓励患者克服戴牙后暂时不习惯的困难,多练习使用,以增强使用义齿的信心。医生应帮助患者提高对义齿的认识,了解不同情况下适应能力的差别,使患者对修复好的义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计。
老年义齿修复是以生理及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多学科综合性的修复工作,口腔修复医生不仅要熟悉老年人躯体疾病的特点,还要理解和懂得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只有在充分考虑和了解其修复要求和个体特点的前提下,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消除患者对义齿修复的不正确态度,并从其现有条件出发,制定合理可行的修复计划,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蔡玉惠,胡家琨,张金芳,等.南京市411名干部牙齿缺失后修复调查[J].口腔医学,1991,11(3):194.
[2]骆孔华,郑立舸,刘敏.603例60岁以下老年人牙列缺损情况及活动义齿有关问题[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1,24(6):506.
[3]赵霞.老年人义齿修复临床心理学观察与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5,l6(2):67.
(收稿日期:2007-03-03), 百拇医药(崔文斌 王晓光 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