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51KB,1页)。
[关键词]儿童;哮喘;脏腑辨治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36-01
笔者自1997-2004年间,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3例,取得一定效果,现就临床观察的结果,总结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患者均由妇科门诊诊治后,转诊而来。均经过妇科及B超检查。全部病例均符合1991年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全部病例均已婚。年龄23-46岁,平均35.7岁。病程1-25年,平均8.5年,其中1-2年者8例,占15.09%;2-10年者36例,占67.92%;大于10年者9例,占16.99%。患者均有痛经史。伴腰骶酸痛者42例;不孕者5例;月经失调者31例;性交痛者9例。子宫肌腺症者19例;卵巢巧克力囊肿者32例,其中双侧者6例;后穹隆痛性结节者32例。
1.2 方法
1.2.1 针刺治疗方法取穴:子宫、三阴交、蠡沟、太冲、关元、归来。除关元外,均双侧取穴。具体操作:针刺部位以75%酒精常规消毒。子宫、蠡沟、归来、关元采用直刺,进针1-1.5寸。太冲、三阴交则向心针刺,进针1-1.5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停经后开始针刺治疗,每周针刺2-3次,经期停针。连续治疗不超过3个月经周期。
1.2.2 中药治疗方法采用自拟方。药用:当归、白芍、赤芍、川芎、熟地、泽兰、元胡、丹皮、五灵脂、益母草、土茯苓、桂枝。兼肝郁者加柴胡;兼肾虚者加鹿角胶、仙灵脾;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兼寒者加菟丝子、吴茱萸;兼结节者加皂刺、路路通;兼囊肿者加甲珠、白介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