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7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1805686
部分离退休干部精神生活状况及需求调查(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5日 王津英 王 磊 周俊杉 崔亚敏 姚 莉
第1页

    参见附件(449KB,3页)。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心理状况对老干部健康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离退休干部的保健工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99名以军队离退休干部为主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离退休老干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结论:对离退休老干部要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改善精神生活状况,不断提高离退休老干部的心身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调查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47-03

    本文通过对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心态现状的调查,研究离退休干部生活心态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改善精神生活状况,不断提高离退休老干部的心身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以几个军队干休所的399位离退休老干部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中军队离退休干部303人,离休者128人(红军时期2人,抗日战争时期94人,解放战争时期30人),退休者175人。

    被调查的303人中,男性17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6.8%;女性13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43.2%。55~59岁的有57人(男28人,女29人),占18.8%;60~64岁的有65人(男35人,女30人),占21.5%;65~69岁的有53人(男32人,女21人),占17.5%;70~74岁的有32人(男22人,女10人),占10.6%;75~79岁的有60人(男34人,女26人),占19.8%;80~84岁的有28人(男16人,女12人),占9.2%;85岁以上的老人有8人(男5人,女3人),占2.6%。

    调查采取在普遍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典型调查,辅以家庭、子女、战友(朋友)等周围人群的调查;排除物质生活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初步分析,进行补充调查;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与具体情况对照,作出调研结论。

    2 结果

    2.1 基本健康情况

    被调查的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军队离退休干部主要病患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占前三位,且多数是一人患有数种疾病。

    从80年代建所至今,已有96位老干部病逝,其死因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表2)。

    2.2 对疾病的心态

    老人们无论自身健康如何,面对病患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的心态可分为以下6种:①坦然面对(占21%):持这种心态的人大部分是慢性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能自觉坚持按常规服药和合理安排生活,当病情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②谨小慎微(占32%):这部分人病后多疑,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的病况和治疗情况十分关注,治疗过程中会详细记录自己使用过的各种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一旦发现治疗手段或所用药物有所变动,便会流露出对病况的多种猜疑,甚至产生恐慌和不安的情绪。③盲目效仿(占29%):持这种心态的人具有战胜疾病的顽强意志,在接受正规治疗的同时,为了彻底战胜疾病还多方寻医问药,但有时不辨真伪,收到一些错误信息后,会盲目效仿他人的治疗方法,导致病情加重。④不以为然(占35%):少数人戎马一生,性格开朗,乐观地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他们往往轻视所患的疾病,不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像孩子般固执地自行其事,尤其对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不予重视,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⑤漂浮不定(占20%):这种人无病或病况较轻时,不以为然,不注意自我保护,而一旦患病或症状明显,便谨小慎微,甚至盲目投医。⑥悲观失望(占5%):出现这种心态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已知身患绝症且病情不断恶化,意志逐渐消沉,丧失了治疗信心和生活勇气,严重者拒绝治疗;另一种是身患疾病不重,但因丧偶或子女们缺少亲情关怀等因素所致[1]。

    2.3 精神状态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老人们各种精神状态都有,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精神状态出现的概率与年龄以及离退休后的生活有一定关系(表4,表5)。

    从表4及表5可知,高龄老人心态较平和,这与他们已建立了新的生活习惯,能感受各种关怀有关。中低龄老人中,己投入新的学习,正在培养原有兴趣,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者精神足;仍然牵挂原来工作却又很少有人过问,丧偶或子女、亲朋往来少,尚未建立生活新秩序者出现消极情绪。

    对心态平和者,随时帮助其排除干忧,使其生活秩序安稳是十分必需的;对精神很足者,尽可能提供方便,不让他们过于劳累和过于激动,使其愿望基本实现又不尽兴是十分重要的;对情绪波动且出现消极情绪者,及时、妥善地帮助排解烦恼则是“雪中送炭”。

    2.4 几种消极情绪

    鉴于情绪消极的人比较敏感,进一步作访问调查,分析归纳如下:①失落感(占43%):离退休后,心理上感到有所失,“好似大雁离群,没着没落”,茫茫然不知所措;对人际往来非常敏感,因亲朋往来减少而感到“人情冷淡”、“世态炎凉”;虽人已离职,内心深处却又不甘心休息,缺乏安心休养的心理。②孤独感(占18%):年老离退休后,儿女长大成家自立,加上自己体力衰弱,行动不便,与亲朋来往减少,而感到孤独。如果不幸丧偶,则感到更加孤单寂寞。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主观上的原因(例如人的个性特征、社交能力等)也会影响人际交往。③自卑感(占8%):这种情绪来自两方面,主观上,认为自己有才能、有经验,未尽其发挥,却不再受重视,自以为成了“无用的人”;客观上,对老年人心理缺少理解又不能及时沟通,使老人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④盲然感(占31%):离退休前生活在部队大家庭,凡事上可请示、下可指挥,心中坦然;离退休后觉得生活如“脱链之环”,上下不连、无所依托,凡事进退两难。

    其他一些个性化情绪不再一一列举。任何一种消极情绪,都会妨碍老年人的正常离退休生活,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心态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3 讨论

    3.1 老年人的身心变化特点

    为什么在革命战争和保家卫国中叱咤风云的战将们,在离退休后会产生各种心态问题呢?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发现,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还与他们进入老年后的身心变化特点有关。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与社会经验积累增进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是这种矛盾的一种写照。老年人自己能否从主观上认识和解决这个矛盾,是决定生活心态健康与否的关键。人是一种社会化的生物,不但在学习前人和自己的体验中认识社会,更在社会生活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社会活动经验只长不消;而作为生命机体都有由幼到壮、由壮到老的发展过程,生活阅历的丰富与生命活力的衰弱在老年后所形成的反差越来越大。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的就是这种反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4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