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发病学意义
[关键词] 椎动脉;解剖特点;发病学[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01-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据报道,约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的表现,其发病年龄高于其他颈椎病,以50~60岁为多见[1]。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走行较长,在合成基底动脉前分为四段。第Ⅰ段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处至第6颈椎横突,即近段;第Ⅱ段自第6颈椎横突至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即横突段;第Ⅲ段自第2颈椎横突上缘至颅底的寰枕膜,即远段;第Ⅳ段自寰枕膜至两侧椎动脉的汇合处。其中前三段称为椎动脉的颅外部,第Ⅳ段称椎动脉的颅内部[2]。椎动脉由于其走行的特殊性,周围组织结构对它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发病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椎动脉周围骨性结构的改变
钩突后外侧的增生或钩椎关节肥大,向外延伸的骨赘可能机械性压迫椎动脉或椎动脉管壁外的交感神经丛,造成椎动脉痉挛、狭窄和供血不足[3]。刘巍等[4]认为,当关节突增生、骨赘形成时,可从后方压迫椎动脉造成其狭窄,也可压迫颈神经前支,使其向前移位,加重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关节囊松弛,摄X线片可提示颈椎不稳,关节突关节活动度增大,增生的骨赘可刺激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引起血管痉挛而产生症状;经牵引制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