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7年第25期
编号:11506376
针刀治疗肩周炎35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7年第25期
     [关键词] 肩周炎;针刀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093-01

    肩周炎是肩部软组织退行性病变,又受寒湿浸入,引起肩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广泛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恢复缓慢,因此,有“冻结肩”“漏肩风”“凝肩”之称,属“痹症”范畴。笔者采用针刀、手法推拿、中频及中药内服等综合疗法治疗35例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病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0~50岁10例,51~60岁20例,60岁以上5例;病程最长8年,最短7 d。单纯性29例,颈性4例,混合性2例;X线示除5例有肩关节间隙变小,6例有颈椎病变外,余无其他疾病。临床表现以病变部位疼痛为主,有的功能受限,不能伸展,并影响日常生活与休息。诊断方法:以指压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压天宗内上1寸(肩痛穴),压痛三级者即可诊断单纯性肩周炎;指压肩外俞0.5寸(颈痛穴),压痛三级并有放射上肢麻痛者,可诊断颈椎病引起的肩痛;如果两穴同时存在明显压痛点,可诊断混合性肩周炎。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找出最为敏感的压痛点,做好标志作为治疗点。对治疗点进行常规消毒,注入预先配制好的阻滞液(2%利多卡因5 ml+维生素B1 0.1 g+维生素B1 20.5 g+地塞米松10 mg),随后施以针刀术。在无菌条件下右手持刀柄,左手持无菌纱布块,扶持针体,将针锋置于痛点,刀口线应与肌肉、肌腱纤维平行,稍用力下压,避开血管、神经,垂直进针,使刀锋直达粘连部位。在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滑囊、冈下肌和小园肌的抵止端,先沿纤维组织纵行切割分离3~4次,再横行剥离2~3次,出针;在肩峰下滑囊做通透剥离2~3次,出针;分别在针刺部位盖上纱布块,用胶布固定,5 d后如未愈,可再行一次针刀治疗。

    2.2 手法推拿治疗

    针刀术后,让患者仰卧治疗床上,患肢外展,医生站于患侧,让助手托扶患肢,并嘱患者充分放松。医生一手将三角肌推向背侧,另一手拇指沿胸大肌将肱骨上的附着点进行拨离,将胸大肌、胸小肌分开,将胸大肌向肩峰方向推压。然后,再令患者俯卧位,助手仍托患肢,医生一手将三角肌推向胸侧,另一手拇指分拨冈上肌、冈下肌、大园肌、小园肌在肱骨大结节处的上腱,将各条肌腱拨开。随后,采用推弹手法将肩关节囊的粘连进行松解,以后每天进行功能锻炼,坚持1~2个月。

    2.3 中频电疗及中药内服

    2.3.1 中频电疗采用多功能中频电疗仪,将两个电极于肩关节前后对置,然后根据个体对中频电流耐受程度调节适度,每次治疗20 min,10 d为1个疗程。

    2.3.2 中药内服基本处方:黄芩30 g,桑枝60 g,桂枝12 g,白芍12 g,生姜12 g,姜黄9 g,羌活9 g,大枣10 g,根据中医辨证对上述处方进行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5 d为1个疗程。

    3 结果

    35例患者采用针刀+手法+中频+中药内服治疗,其中一次性治愈10例,二次性治愈12例,三次性治愈13例,总治愈率为100%。随访最长1年半,最短3个月,均未复发。

    4 讨论

    小针刀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正在研究发展之中。我们实践的体会是,针刀具有针与刀两种特点,它的刺激性较毫针的刺激性大,又能起到一定的手术刀耕火种切割分离组织粘连之功能,从而达到舒筋活络、流通气血、祛风止痛的目的。而肩周炎在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我们在诊疗过程中,以中老年人为多,45岁以上占85%,又俗称“五十肩”,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早期充血、水肿、渗出、组织增厚、肌肉痉挛,后期因关节废用、肌肉萎缩、关节及滑囊粘连、挛缩、活动受限、疼痛,治疗方法颇多,但后期疗效不佳,且治疗费时费力。应用针刀、手法等综合疗法其效果比单一治疗法要好。本组病例中采用针刀松解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闭合性手术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局部肌肉、肌腱和韧带粘连、挛缩等病灶进行切割剥离,从而产生疏通气血、松解肌肉痉挛的作用。针刀直接在病处施术,阻断了疼痛的传导,同时人为造成局部出血或充血,改善了局部组织供血,促进了新陈代谢,加速了药物吸收。

    手法推拿,主要是将肩关节囊的粘连松解,活血化瘀,帮助针刀完成未达到的松解,可以增强松解三者合一的效果。

    中频电疗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制,对穴位进行中频电疗刺激,取得“通其经络、调其气血”,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因缺血所致的肌痉挛,促进钾离子、胺类等病理致痛化学物质的消除的效果;另外还有收缩骨骼肌、锻炼骨骼肌、增强肌力的功能。近年有资料证明,对穴位进行中频电疗刺激,能提高白细胞数目,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加人体的防御能力。

    中药内服,具有祛风散寒、通筋活络、行气、改善血液循环、利关节、正本消源、调节人体内分泌和巩固的功能,愈后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4-626.

    [2]靳士英.中医常用外治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49-260.

    (收稿日期:2007-06-27), 百拇医药(杨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