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7年第27期
编号:11805332
谈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7年第27期
     [关键词] 数学教学;人文关怀;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34-03

    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建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生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1 树立人文关怀意识,用真爱营造人文的教育环境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尊重、关注和提升,它关心的是一个人安全感的保证,自信心的获得,自尊感的养护,幸福感的体验,成就感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1]。它对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观”,而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目标上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分数和升学率使得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功利化。尤其是数学、物理等一些理学学科,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应试目标追求之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和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的的方式、方法,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落成,忽视的则是最应该让我们关注的对象—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唯实用主义”的思想影响的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它影响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价值观。例如,在初、高中教育阶段,数学是“主科”,学生就拼命地学,教师就努力地教;到了一些职业学校及大中专院校,数学不再是主宰命运的考试学科内容,所以学生也就不要学了,老师也不用费劲去教。这种“唯实用”的“中国式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得教育越来越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关注。这也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的单调,沉闷和生硬。因此,要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就必须更加关注学生内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树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用爱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内心得到鼓舞、活力得到激发,从而通过课堂生活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可以相信,当一位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心情愉悦,表情和蔼,语言亲切地与学生交谈时,一定能和同学们建立起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一定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平等、民主、舒畅;也必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则师生之间必然有巨大的隔阂,这种隔阂会使师生关系冷漠,课堂气氛沉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求知欲的减退。这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 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数学课堂生活,克服不当的教育行为

    2.1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快乐的、阳光的课堂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育的目的异化了,使求知的快乐异化了,使成功的标准异化了。著名教育学者周弘把应试教育比作“狼来了”,指出学习境界应由“狼来了”变成“追蝴蝶”。这两种活动虽然都是在跑,但前一种却跑得很恐惧、很无奈、很痛苦,因为狼在后面追赶,对狼的恐惧让他紧张万分;而后一种跑得很轻松、很忘我、很快乐,因为他在追蝴蝶,蝴蝶的美好令他忘记了奔跑的辛劳[2]。作为数学教师,怎样让看似枯燥繁难的数学学习成为快乐的学习,让数学课堂成为“阳光明媚,彩蝶翩翩”的课堂呢?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数学教学尤其要注重方式方法。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要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当然,“情趣教学”不是只追求简单的形式上的快乐效果,而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教学内容情趣的挖掘,对教师教学语言情趣的融入和对认知过程内在逻辑情趣的呈现[3]。在轻松自如,妙趣横生的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也因此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趣。

    2.2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自主性、探索性的课堂

    我们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学生是主动的活动者,思考者,探究者。教师通过自主式,研究式课堂模型,激发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亲自操作,自由表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索解决途径,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比较充分的感受和体验,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同时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独立的人,他们的知识虽然不全面,但他们有好奇,有幻想,有意想不到的独特见解。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和赞扬,感受和洞察他们内心的归属感,愉悦感和成就感。鼓励他们奇思妙想,标新立异。让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在充满人性关怀的课堂中充分展示和和满足。

    2.3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平等性、合作性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合作关系”才能使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使学生获得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关爱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从而影响一生。当然,我国是一个“师道尊严”情结很深的国家。封建社会里把“师”与天地君亲比肩等列,顶礼膜拜,地位不可谓不高、态度不可谓不敬。如传统文化语境有:“严师出高徒”、“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严”几乎成为对“师”最重要的、最主要的要求。但那种不对称、压制性的偏重威权与惩罚性行为的师道尊严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虽然现在我们也希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 但这种“严”是建立在师生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教师学识与人格魅力所引发、由教师爱心所浇灌的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的尊重和关爱,那么就不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就不会使课堂活动中的教与学和谐统一起来。

    2.4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开放性的、接纳性的课堂

    课堂本来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由于每个同学知识结构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思考方式不同,欣赏习惯不同,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态度和解决办法。有的办法是有效的,但有一些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要允许学生犯一些错误,经历一些失败,并教会学生正视困难和失败。美国有一种新的哲学观点认为,失败是推动美国高科技的真正动力,在未来的世界里,只有敢于面对失败的人,才能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充满爱心、智慧的引导和评价,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学生正是在不断的犯错中一步一步地更正和完善自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主观臆断的独裁作风,要给每一个学生自由表达想法的机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让思想百花齐放,而不能只为了把书本的观点和教师自认为有理的观点填鸭式地强加给学生。假如我们一味地只强调自己的观点,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将会使学生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依赖教师,就不能培养出有团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假如教师们不注重关注和赏识学生,就不能要求学生具备一颗对人生对社会的宽容和仁爱之心。, http://www.100md.com(李兆强 蒋善丽 杨松琴)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