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582422
抗HBV-DC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初步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吴邦富 杨江英 周 赟 温 凌 肖间开 彭英宇 杨 军
第1页

    参见附件(327KB,3页)。

     1.2 方法

    取患者肝素抗凝的外周静脉血25 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DC的诱导培养方法参照文献进行[4],并作适当修改:在37℃和5%CO2浓度的条件下,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等细胞因子诱导扩增出DC,并给予30 μg的HBsAg致敏该DC,使其成为具有特异性治疗慢性HBV感染者的DC,简称抗HBV-DC。

    于培养第7天以生理盐水洗涤DC,获得5×105~1×106的抗HBV-DC,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以输血器经静脉输入患者体内。每周1次,每例患者接受2~6次的治疗,平均4次。

    1.3 标本检测

    治疗开始前及最后一次回输治疗后7~10 d分别留取患者静脉血标本,以时间分辨荧光法检测HBV标志物定量,以荧光定量PCR检测 HBV-DNA定量,同时检测肝功能。治疗前后两次血标本留取间隔17~60 d,平均40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HBsAg及HBV-DNA两项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并且肝功能正常者判定为治愈,两项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测定值分别下降10%以上者判定为好转,否则为无效。治愈及好转均为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0.0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x±s表示,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治愈5例,好转21例,有效率为100%(26/26),治愈率19.23%(5/26)。

    2.2 治疗前后HBV标志物及HBV-DNA定量的变化

    具体变化见表1。

    HBsAg治疗前后分别为(129.58±112.68) ng/ml和(42.67±51.41) ng/ml(t=5.57,P<0.001),所有患者的HBsA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下降幅度为25%~96%,平均下降幅度为68%。5例HBsAg转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