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弥漫性疾患CT数量化测量的临床研究
参见附件(657kb)。
[摘要] 目的:研究肝脏CT横断面影像学变化与常见肝脏弥漫性疾患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在一定的肝脏CT横断影像层面上,按一定的规则划出代表肝脏左右叶的各条径线,测量其长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肝脏弥漫性疾患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叶以萎缩为主,右叶为甚;慢性肝炎患者及肝癌患者以肝叶增生为主,以左叶冠状径增大为甚。结论:在肝脏弥漫性疾患的CT诊断中,肝叶比例的数量化测量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肝脏;比例;X线计算机断层;测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086-01
我国由乙肝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亦很常见。而目前有关该类肝脏弥漫性疾患的CT诊断,仍然主要依靠医师个人经验,从肝脏大体解剖形态上的变化作出判断,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肝脏的CT影像进行一系列数据测量,找出能反应肝脏发生该类疾病时各肝叶的变化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收集
搜集2005年12月~2006年5月我院临床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 90 例,男66 例,女24 例。其中,慢性肝炎患者36 例,平均年龄46岁;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1例,平均年龄56岁;肝癌患者23例,平均年龄48岁。以上患者均临床确诊。搜集无肝脏疾患人群35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岁。CT机为philips公司Brilliance 6,扫描条件130 kV,130 mA,层厚及层距5 mm,窗宽窗位240,50 Hu。
1.2方法及指标
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测量层面及测量指标,一般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能同时显示左右叶及尾状叶;②较易定位,同时位置较为固定。结合李国珍[1]、曹丹[2]及李天然[3,4]等学者的方法,我们选取肝门层面,相当于肝门静脉刚出现或门静脉刚分叉处。该层面显示肝左右叶最佳,同时位置固定。
画三条线1、2、3,1为与同层椎体前缘相切且平行于身体冠状轴的直线,2为正中矢状线,3为与下腔静脉最右缘相切的矢状线。所测指标:A1,肝右叶最后缘与1的距离。A2,肝右叶最右缘与3间的距离。B1,肝左叶矢状径上最厚处距离。B2,肝左叶最左缘与2间距离。C1,尾状叶最左缘与3间距离。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利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B2项各疾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肝脏弥漫性疾患时,有增大和萎缩两种改变,慢性肝炎组、肝癌组在形态上均以增大为主,而失代偿肝硬化组以右叶萎缩为主,左叶相对增大,部分病例左叶也可萎缩,但总体上还是肝脏的萎缩为主,这与肝硬化最终的病理结果相一致[5]。如发生增大改变,主要发生于左叶,左叶冠状径(B2)增大明显,右叶(A2)增生较前者不够明显,同正常组比较无差异,可能与右叶的位置处于胸廓包围之中,受周围肋骨、软组织等限制有关,造成左叶可拓展空间相对右叶较大;尾状叶由于其多血供[6],各组多以增大为主,萎缩不明显;这种疾病间不同程度的增大,反应了它们各自的病理变化[5]。如发生缩小改变,多见于失代偿肝硬化,以右叶向内向前萎缩为明显,与胸廓之间的间隙扩大,与正常对照组、慢肝组和肝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肝叶比例CT测量,特别是左叶冠状径(B2)的测量比较,可以更加客观地为肝脏疾患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指导临床诊疗。由于本文收集病例数量有限,加之笔者在经验及学识上的不足,该测量方法仍有许多欠缺,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国珍,韦嘉瑚.肝硬变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4,18(1):10-13.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
[3]李天然,王玉新 ......
[摘要] 目的:研究肝脏CT横断面影像学变化与常见肝脏弥漫性疾患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在一定的肝脏CT横断影像层面上,按一定的规则划出代表肝脏左右叶的各条径线,测量其长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肝脏弥漫性疾患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叶以萎缩为主,右叶为甚;慢性肝炎患者及肝癌患者以肝叶增生为主,以左叶冠状径增大为甚。结论:在肝脏弥漫性疾患的CT诊断中,肝叶比例的数量化测量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肝脏;比例;X线计算机断层;测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086-01
我国由乙肝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亦很常见。而目前有关该类肝脏弥漫性疾患的CT诊断,仍然主要依靠医师个人经验,从肝脏大体解剖形态上的变化作出判断,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肝脏的CT影像进行一系列数据测量,找出能反应肝脏发生该类疾病时各肝叶的变化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收集
搜集2005年12月~2006年5月我院临床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 90 例,男66 例,女24 例。其中,慢性肝炎患者36 例,平均年龄46岁;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1例,平均年龄56岁;肝癌患者23例,平均年龄48岁。以上患者均临床确诊。搜集无肝脏疾患人群35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岁。CT机为philips公司Brilliance 6,扫描条件130 kV,130 mA,层厚及层距5 mm,窗宽窗位240,50 Hu。
1.2方法及指标
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测量层面及测量指标,一般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能同时显示左右叶及尾状叶;②较易定位,同时位置较为固定。结合李国珍[1]、曹丹[2]及李天然[3,4]等学者的方法,我们选取肝门层面,相当于肝门静脉刚出现或门静脉刚分叉处。该层面显示肝左右叶最佳,同时位置固定。
画三条线1、2、3,1为与同层椎体前缘相切且平行于身体冠状轴的直线,2为正中矢状线,3为与下腔静脉最右缘相切的矢状线。所测指标:A1,肝右叶最后缘与1的距离。A2,肝右叶最右缘与3间的距离。B1,肝左叶矢状径上最厚处距离。B2,肝左叶最左缘与2间距离。C1,尾状叶最左缘与3间距离。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利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B2项各疾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肝脏弥漫性疾患时,有增大和萎缩两种改变,慢性肝炎组、肝癌组在形态上均以增大为主,而失代偿肝硬化组以右叶萎缩为主,左叶相对增大,部分病例左叶也可萎缩,但总体上还是肝脏的萎缩为主,这与肝硬化最终的病理结果相一致[5]。如发生增大改变,主要发生于左叶,左叶冠状径(B2)增大明显,右叶(A2)增生较前者不够明显,同正常组比较无差异,可能与右叶的位置处于胸廓包围之中,受周围肋骨、软组织等限制有关,造成左叶可拓展空间相对右叶较大;尾状叶由于其多血供[6],各组多以增大为主,萎缩不明显;这种疾病间不同程度的增大,反应了它们各自的病理变化[5]。如发生缩小改变,多见于失代偿肝硬化,以右叶向内向前萎缩为明显,与胸廓之间的间隙扩大,与正常对照组、慢肝组和肝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肝叶比例CT测量,特别是左叶冠状径(B2)的测量比较,可以更加客观地为肝脏疾患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指导临床诊疗。由于本文收集病例数量有限,加之笔者在经验及学识上的不足,该测量方法仍有许多欠缺,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国珍,韦嘉瑚.肝硬变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4,18(1):10-13.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
[3]李天然,王玉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