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1564582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1例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29日 聂树禄 王 娟 刘海娜 李 凯 李慧娟 聂 贇
    参见附件(703kb)。

     [关键词] Kasabach-merritt 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130-01

    笔者近日诊治Kasabach-merritt 综合征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32 h,因“发现皮肤红斑13 h”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5 kg。产时无羊水,胎盘、脐带情况不详。无本综合征类似家族史。患儿生后全身皮肤青紫,经当地医院给予相应处理后,青紫有所缓解。生后1分钟,5分钟Apgar's评分不详。生后自行护理。13 h前患儿家属发现患儿臀部,双下肢,阴囊等处布满较大面积的红斑,家属未重视,皮肤红斑无消退或减少趋势故来我院。入院查体:足月儿貌,反应差,皮肤干燥,稍黄染,臀部、双下肢、足底、阴囊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红斑(图1),质硬较紧,有光泽,压之褪色,红斑皮肤温度正常;头颅无畸形,前囟平,大小约2.0 cm×2.0 cm,鼻翼煽动,鼻周、口周发绀,心肺未查及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脐带无渗血,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张力稍高,原始反射存在。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9×109/L,Ly 30.6%,GR 63.8%,RBC 5.1×1012/L,HGB 175 g/L,PLT 65×109/L。

    2006年9月29日复查血常规:WBC 9.2×109/L,Ly 13.2%,GR 83.5%,RBC 6.9×1012/L,PLT 61×109/L。尿、粪正常;ALP、ALT、AST正常;TBil 114.0 μmol/L,DBil 13.7 μmol/L,IB 100.3 μmol/L,LDH、GOT、GPT、CK正常;电解质、肾功示正常;凝血四项:PT 22.4 s,APTT 43.4 s,FBG 215 mg/dl,TT 19 s,HAV-Ag,HBV-Ag,HCV-Ag,HIV,TP,MP显示阴性;CRP(-)、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抗原均(-);肝、胆、肾、脾B超示未见异常;颅脑CT示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入院后诊断为:①新生儿窒息。②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③血管瘤并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给予吸氧,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维持血糖在正常,控制惊厥,降颅压,改善脑干症状,同时应用丙种球蛋白0.5/(kg·次),连用4 d。2006第10月9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6.8×109/L,RBC 5.8×1012/L,PLT 166×109/L,HGB 207 g/L。临床治愈出院。随访1年余,无复发,发育正常。

    2讨论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由Kasabach和Merritt二人于1904年首先描述[1],很罕见[2]。血管瘤发生率在新生儿为1.1%~2.6%[2]。而本综合征发生率为300~700例小儿血管瘤中发生1~2例[2]。多为先天性[1]。其发病机制有三种学说[3]:①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形成减少;②网状上皮系统吞噬血小板的作用增强;③血小板的利用和破坏增加。本例患儿因在设备较为简陋,助手不规范,且不否认有产时窒息等多因素存在,故该患儿生后32 h发病且明确诊断。上述诸因素也可能有促发本综合征的发生,临床表现为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在皮肤上出现暗红色斑块,好发生于体表、肢体及胸腹部。本例则以臀部、会阴部、双下肢及双足底为主,可视为巨大血管瘤,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出生6个月之后,新生儿亦会发生[3],血管瘤之增长与血小板下降呈正比关系[3],出血重且较为常见。本病预后文献报道不一。本例经治疗后血管瘤稍回缩,但血小板升至正常范围,随访1年无复发,瘤体消失,近期预后尚可。金氏报道26例经治疗病情控制,长期随访瘤体完全消失[1]。而另一文献称本综合征预后不好,报道死亡率在30%以上。偶见血管瘤内血管栓塞,瘤体缩小而自愈[4]。患儿入院后4次两家医院检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