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9期
编号:11598524
为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立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9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8年第9期
     3月10日,记者在政协委员驻地采访了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所)长顾问高润霖。高润霖院士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尽快制订相关法规,有效提高公共场所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建议。

    据高润霖院士介绍,我国猝死的发病率每年每10万人就有41.9人。据此推算,北京1000万人口中每年大约会有41900人猝死。而在猝死的病因中,因冠心病所致室颤、室速引起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传统的医院外猝死的抢救办法是:一旦发现病人猝死,马上打电话叫救护车。救护车一般10~20 分钟后才能赶来,然后再将病人送往医院,而病人一旦发生猝死,心跳、呼吸停止6分钟后,将很难复苏抢救成功。

    高润霖教授说,过去,世界上医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极低,仅约2%,而发达国家近年来应用针对室颤、室速致命性心律失常病因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后,使猝死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了,达到30%~70%。高润霖认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目前,美国、日本、欧洲许多先进国家广泛应用了这项技术。机场、车站、大型商场、公园、剧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以相当高的密度安置了自动体外除颤器,大约每隔几十米就有一部。

    “更重要的是,美国50个州通过立法,强制培训辅助医务人员甚至非医务人员学会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和心肺复苏基本知识,对提高医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起了关键作用!”高润霖在介绍这些背景时加重了语气。他进一步解释说,在美国,公共场所一旦发现病人猝死,经过相关培训的人员会立即摘下自动体外除颤器,对病人进行抢救,而就在摘下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同时,就有信号自动向“911”发出求救信号:在某时、某地发生了需要紧急救助的事件。因而,也就有相应的救护车被派出。等救护车到了,病人也就脱离了因出现室颤、室速致命性心律失常时而猝死的危险,可被安全送往医院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记者提出,类似这样的抢救设备,在目前我们国家推广的话,有没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高润霖说,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非常简便,而且安全,对病人猝死抢救成功率又非常高,一般非医务人员经过一定培训,都容易掌握,根本不需要太高级的培训。

    高润霖院士接着介绍说,在美国,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大概已有10年的时间,而我国从2007年起才引进这种设备。北京首都机场是国内最早安装该设备的,但首都机场明确规定仅限于医务人员使用。据高润霖了解,该仪器安装以后仍发生过猝死而未使用该仪器的病例。这一方面是由于猝死发生时有医务人员在场的可能性极小,而受过培训,能掌握该仪器操作并具有复苏知识的非医务人员又太少;另一方面,由于无相应的法规保障,非医务人员使用急救装置有可能引起纠纷甚至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即使掌握这项技术也不敢冒然使用。

    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公共场所猝死抢救成功率,真正发挥体外自动除颤器在公共场所中抢救心脏猝死中的作用,高润霖院士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中国红十字会和各地分会以及急救学会、心血管病学会等由急救专家和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的培训机构,加大在公众中关于复苏知识及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面的科普教育和培训。

    二是由培训机构编写培训教材,制订培训方案,用模拟器实地操作,使受训者掌握初级复苏知识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经考核合格后由培训单位发证书。

    三是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授权学术组织进行培训,并允许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在猝死现场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同时,高润霖院士还建议,鉴于北京即将迎来第29届奥运会,届时除运动员外,大量观众、游客将云集北京,为了有效地预防猝死的发生,向世界展示北京的现代化急救水平,可以先行在北京市实施试点。

    另据记者了解,其实早在2007年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高润霖院士就与另外26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备战奥运、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运动猝死的提案》,并得到了奥组委的高度重视,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作了批示,并采纳了这个建议。

    现在,北京奥运体育场馆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300多部,可以保证场馆内人员猝死抢救应急的使用,但不能保证场外其他公共场所的使用。, http://www.100md.com(刘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