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1605683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诊断方法及降纤抗凝疗法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2日 滕国志 李东群 王 冶 张月明
    参见附件(626kb)。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方法并观察纤溶抗凝疗法的疗效。方法:详细分析60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将应用纤溶抗凝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调查28例未用纤溶抗凝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分析。结果:核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早期纤溶抗凝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症状缓解、体征恢复、痊愈率及死亡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RI和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纤溶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脑静脉系统血栓;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032-02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师往往对影像学认识不足,使诊断难度加大,易延误病情而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在治疗上,以往文献多不主张用溶栓抗凝治疗,因有容易引起出血的副作用,但近年作者越来越多的主张应用抗凝、纤溶及溶栓治疗。国内有关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尚少。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0月用纤溶抗凝方法治疗32例颅内静脉血栓,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其与回顾性调查的28例颅内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同时分析此6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60例,男14例,女46例,年龄20~60岁,平均31岁,所有患者均临床确诊为颅内静脉血栓,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2例(上矢状窦血栓16例,大脑大静脉血栓16例,横窦血栓4例, 上矢状窦合并横窦血栓4例),男8例,女24例,平均28岁,均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纤溶和(或)抗凝治疗。对照组28例(回顾性对照病例,包括上矢状窦血栓18例,大脑大静脉血栓6例,横窦血栓2例,海绵窦血栓2例),男7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岁,均采用传统治疗方法。60例患者病因如下:产褥期20例,高热、多汗及脱水10例,口服避孕药4例,外伤及术后10例,人流术后2例,腹泻4例,病因未明10例。

    1.2 临床表现

    临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依次为,头痛(90.0%),视乳头水肿(66.7%),脑膜刺激征(60.0%),意识障碍(40%),抽搐(36%),病理症(33.3%),运动障碍(30.0%),视力障碍(16.7%)精神症状(10.0%)。全部患者症状见表1,同时将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处理,病情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影像学特征

    头颅CT 23例:其中,38例有脑水肿表现,30例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双侧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对称性低密度。头MRI 48例:48例患者均有异常改变,除有脑水肿、双侧基低节、丘脑、脑干对称性异常信号表现外,40例患者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4例患者见静脉栓子。头颅MRV14例:见相应静脉窦显影缺失,全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4例患者做此检查,显示有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影不良。

    1.4 治疗

    传统治疗方法为应用脱水(甘露醇及甘油),扩容(低分子右旋糖苷及706代血浆),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治疗,观察组除此之外于入院当天应用纤溶和(或)抗凝治疗,降纤治疗用东菱抗栓酶或降纤酶,首次用10 U,以后5 U,每日1次静点,5~7 d为1个疗程,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0.3 ml,每天2次皮下注射或法安明2 500~5 000 U,每日2次皮下注射,疗程7~14 d。观察患者症状缓解及体征恢复情况,统计痊愈率及死亡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