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新生儿硬肿症治疗及护理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根据本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新生儿的生理特点,采用复温、吸氧、合理喂养等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控制感染,对症治疗、支持疗法,效果显著,治愈率达97%。结论:合理治疗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硬肿症的死亡率。
[关键词]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50-02
新生儿硬肿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受寒、早产、感染、窒息、饥饿、体重低下而引起[1],加之年轻的父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治疗不当,也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为低体温、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常见于小腿、大腿外侧、双下肢、臀部、面颊、上肢甚至全身。本病重症预后差,病变过程中可合并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可合并肺出血而导致死亡。我科2003年9月~2007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38例,经过及时的治疗,治愈率97%。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8例患儿中,男25例,女13例。生后3 d内发病26例,占68%;4~7 d发病9例,占24%;1周后发病3例,占8%。38例患儿经仔细观察,精心治疗37例痊愈,1例死亡。死亡1例系全身硬肿的早产儿。治愈率达97%。
2治疗措施
2.1 积极复温消除硬肿
早产儿包好后置于30℃温箱中,每小时测肛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恢复情况调节温箱温度在30~34℃,使患儿体温6~12 h恢复正常,当肛温升至35~36℃,温箱温度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对肛温小于30℃,肛温与腋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复温方法: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测肛温、腋温1次,同时提高温箱温度0.5~1℃,温箱温度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12~24 h恢复正常,维持在36.5~37℃,温箱温度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
2.2口腔清洁
患儿机体抵抗力差,若不注意口腔卫生,易并发口腔炎、鹅口疮等,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擦洗患儿口腔,每日2~3次,效果良好。
2.3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液体
硬肿症在做好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同时,必须补足液体和热量[2],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入量不足或呕吐严重者给补液,补液时应控制滴速,防止心力衰竭、肺出血、高血糖等,可以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2.4氧疗
研究发现硬肿症患儿宜早期给氧以利于脂肪产热,促进能量代谢,有利于中心复温,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给氧方式,氧浓度<40%,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3]。
2.5病室环境
一般要求病室环境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45%~55%,实行保护性隔离制度,保持病室的环境卫生,并定期对患儿用品进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6做好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房间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消毒2次。严禁探视,工作人员如有感染性疾病不得入内,进入病室应清洗、消毒双手并戴口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皮肤护理。衣着松软舒适,注意观察颈下、腹股沟、腋下、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是否发红、糜烂;勤换尿布、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擦伤皮肤。
2.7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反应低、变化多,应仔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予吸氧,每日观察体温、脉搏、皮肤硬肿的程度、颜色,注意意识变化,有无抽搐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8加用维生素E涂抹在硬肿部位
具体方法如下:每次接触患儿前,要洗净双手,戴口罩,并将双手在暖箱内加温,把维生素E胶囊或针剂内的药液涂抹于硬肿部位,再用无菌棉签将余液均匀涂抹在皮肤上,最后用拇指、食指指腹做螺旋形按摩,动作要轻柔,按摩面积要到位,3~5次/d,硬肿重者每1~2小时按摩1次,按摩顺序:双下肢、臀部、双上肢、躯干、面颊,按摩完毕及时包好防止散热。
3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硬皮症或皮下脂肪硬化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以出生3 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再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及代谢功能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胎龄小、体重轻,产房温度低,产时、产后保暖措施不当或合并窒息等均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最高。也有学者报道本症与窒息、低氧有关。新生儿寒冷损伤属于意外低体温,低温(体温≤32℃)时,心输出量降低并有脑、肾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因而常伴有脏器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复温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多采用快速复温,我们的复温方式以1990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所制订的复温方法为依据,以高于体温1~2℃的暖箱温度复温,并结合患儿病情,因地制宜,取得了满意疗效。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4];加强新生儿护理,产房及新生儿室内的温度不应<24℃;加强产时产后的保暖,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用温热毛巾擦干全身,用预热的包被包裹;提倡母乳喂养,补充足够热量;新生儿在转运途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寒冷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4.
[2]刘恩波.寒冷与寒冷损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3]廉德花,方咏梅,张秀萍,等.对新生儿硬肿症恒温,温化,氧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1999,34(9):517.
[4]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
(收稿日期:2008-01-16), 百拇医药(梁颖娜)
[关键词]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50-02
新生儿硬肿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受寒、早产、感染、窒息、饥饿、体重低下而引起[1],加之年轻的父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治疗不当,也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为低体温、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常见于小腿、大腿外侧、双下肢、臀部、面颊、上肢甚至全身。本病重症预后差,病变过程中可合并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可合并肺出血而导致死亡。我科2003年9月~2007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38例,经过及时的治疗,治愈率97%。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8例患儿中,男25例,女13例。生后3 d内发病26例,占68%;4~7 d发病9例,占24%;1周后发病3例,占8%。38例患儿经仔细观察,精心治疗37例痊愈,1例死亡。死亡1例系全身硬肿的早产儿。治愈率达97%。
2治疗措施
2.1 积极复温消除硬肿
早产儿包好后置于30℃温箱中,每小时测肛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恢复情况调节温箱温度在30~34℃,使患儿体温6~12 h恢复正常,当肛温升至35~36℃,温箱温度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对肛温小于30℃,肛温与腋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复温方法: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测肛温、腋温1次,同时提高温箱温度0.5~1℃,温箱温度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12~24 h恢复正常,维持在36.5~37℃,温箱温度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
2.2口腔清洁
患儿机体抵抗力差,若不注意口腔卫生,易并发口腔炎、鹅口疮等,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擦洗患儿口腔,每日2~3次,效果良好。
2.3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液体
硬肿症在做好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同时,必须补足液体和热量[2],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入量不足或呕吐严重者给补液,补液时应控制滴速,防止心力衰竭、肺出血、高血糖等,可以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2.4氧疗
研究发现硬肿症患儿宜早期给氧以利于脂肪产热,促进能量代谢,有利于中心复温,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给氧方式,氧浓度<40%,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3]。
2.5病室环境
一般要求病室环境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45%~55%,实行保护性隔离制度,保持病室的环境卫生,并定期对患儿用品进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6做好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房间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消毒2次。严禁探视,工作人员如有感染性疾病不得入内,进入病室应清洗、消毒双手并戴口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皮肤护理。衣着松软舒适,注意观察颈下、腹股沟、腋下、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是否发红、糜烂;勤换尿布、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擦伤皮肤。
2.7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反应低、变化多,应仔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予吸氧,每日观察体温、脉搏、皮肤硬肿的程度、颜色,注意意识变化,有无抽搐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8加用维生素E涂抹在硬肿部位
具体方法如下:每次接触患儿前,要洗净双手,戴口罩,并将双手在暖箱内加温,把维生素E胶囊或针剂内的药液涂抹于硬肿部位,再用无菌棉签将余液均匀涂抹在皮肤上,最后用拇指、食指指腹做螺旋形按摩,动作要轻柔,按摩面积要到位,3~5次/d,硬肿重者每1~2小时按摩1次,按摩顺序:双下肢、臀部、双上肢、躯干、面颊,按摩完毕及时包好防止散热。
3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硬皮症或皮下脂肪硬化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以出生3 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再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及代谢功能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胎龄小、体重轻,产房温度低,产时、产后保暖措施不当或合并窒息等均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最高。也有学者报道本症与窒息、低氧有关。新生儿寒冷损伤属于意外低体温,低温(体温≤32℃)时,心输出量降低并有脑、肾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因而常伴有脏器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复温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多采用快速复温,我们的复温方式以1990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所制订的复温方法为依据,以高于体温1~2℃的暖箱温度复温,并结合患儿病情,因地制宜,取得了满意疗效。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4];加强新生儿护理,产房及新生儿室内的温度不应<24℃;加强产时产后的保暖,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用温热毛巾擦干全身,用预热的包被包裹;提倡母乳喂养,补充足够热量;新生儿在转运途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寒冷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4.
[2]刘恩波.寒冷与寒冷损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3]廉德花,方咏梅,张秀萍,等.对新生儿硬肿症恒温,温化,氧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1999,34(9):517.
[4]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
(收稿日期:2008-01-16), 百拇医药(梁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