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24例诊治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早期诊治成功率。方法:对24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诊断4例、术中诊断17例,漏诊3例,治愈22例,死亡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结论: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综合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诊断
[中图分类号]R656.6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58-01
十二指肠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发生损伤后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不仅诊断困难,易造成漏诊及误诊,而且处理困难、复杂,术后亦潜在并发症多而重,病死率高。现将1997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24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1~66岁,平均39.6岁。从损伤到就诊时间平均为(32±1.2) h。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挤压伤2例,重物撞击伤2例。单纯性损伤8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16例;术前诊断4例,术中诊断17例,漏诊3例(均为第二次手术发现)。损伤部位:经手术探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及交界部2例,十二指肠降部4例,十二指肠降部及横部5例,十二指肠横部11例,十二指肠多发伤2例。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血性物19例;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脉搏细数,低血压等休克表现16例;腹部刺激症状13例;伴腰部放射性疼痛4例,会阴部放射痛4例。全部患者行腹腔穿刺检查,20例阳性;20例行腹部X线检查,5例膈下游离气体,7例示右侧腰大肌轮廓模糊;B超检查7例提示腹膜后血肿。
1.2 治疗方法
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缝合修补术11例,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6例,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3例,十二指肠憩室化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术中均给予大量的生理盐水充分清洗,术中在十二指肠旁、膈下、盆腔及腹膜后等多处置管充分引流,对术中污染严重者置双套管予以术后冲洗引流。术后尽早施行完全肠外营养,选择合理的抗生素以及生长抑素(施他宁、善得宁)抑制胰液和胃酸分泌、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综合治疗措施。
2 结果
24例患者,治愈22例,合并十二指肠瘘2例,十二指肠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12.5% 。死亡2例,其中1例3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0 d死于十二指肠瘘、感染性中毒性休克,病死率18.3%。
3 讨论
十二指肠为腹膜后位器官,毗邻腰椎,位置隐匿,受伤概率小,占腹部外伤病例的3%~5%[1]。但由于其位置固定、肠壁薄弱,当受到上腹部较大的直接外力打击时,又极易发生破裂。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提高十二指肠损伤治疗成功率的关键。多数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由于肠内容物局限于腹膜外,全腹膜炎体征不明显,症状出现较晚,且常合并其他器官的严重损伤,病情重而复杂,不允许进行全面的细致检查,故术前早期诊断困难,确诊率低。据报道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率仅占10%左右[2]。因此诊断时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受伤或伤后情况,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当患者有上腹部损伤,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放射至腰背部,伴有或不伴有腹膜刺激征时,应首先想到本病的可能,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争取术前确诊;剖腹探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损伤最可靠的方法,探查时也须注意探查仔细、全面,避免漏诊。本研究中术前诊断4例,术中诊断17例,漏诊3例(均为第二次手术发现)。一旦确诊,须尽早手术。Ivatury RR等[3]报道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24 h内手术者病死率为11%,24 h后手术治疗病死率为40%。术式根据受伤的部位、伤口大小、肠管有无离断、局部感染情况、全身状况以及是否有合并伤而定。因十二指肠壁薄、血运差,肠腔内含多种消化酶,尤其受伤时间长,肠壁水肿明显者,组织修复能力差,且患者多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一般情况差,急诊手术以简单有效和术后并发症少为原则[4]。肠瘘是十二指肠损伤术后主要的致死并发症。术中保持吻合口血运好、无张力,同时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或旷置术、术后生长抑素的应用、全身抗感染治疗、胃肠内外营养的支持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志民,冯延昌,杨维检,等.十二指肠损伤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2):759.
[2]John BC,John IE.Delayed diagnosis of duodenal rupture[J].Am J Surg,1994,168:676-679.
[3]Ivatury RR,Nassoura ZE,simon RJ,et a1.Complex duodenal injuries[J].Sury Clin Nor Amer,1996,76:797.
[4]郑凯,王成友.十二指肠损伤的术式选择[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8(4):276-27.
(收稿日期:2008-03-07), 百拇医药(李志香 于 革)
[关键词] 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诊断
[中图分类号]R656.6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58-01
十二指肠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发生损伤后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不仅诊断困难,易造成漏诊及误诊,而且处理困难、复杂,术后亦潜在并发症多而重,病死率高。现将1997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24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1~66岁,平均39.6岁。从损伤到就诊时间平均为(32±1.2) h。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挤压伤2例,重物撞击伤2例。单纯性损伤8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16例;术前诊断4例,术中诊断17例,漏诊3例(均为第二次手术发现)。损伤部位:经手术探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及交界部2例,十二指肠降部4例,十二指肠降部及横部5例,十二指肠横部11例,十二指肠多发伤2例。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血性物19例;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脉搏细数,低血压等休克表现16例;腹部刺激症状13例;伴腰部放射性疼痛4例,会阴部放射痛4例。全部患者行腹腔穿刺检查,20例阳性;20例行腹部X线检查,5例膈下游离气体,7例示右侧腰大肌轮廓模糊;B超检查7例提示腹膜后血肿。
1.2 治疗方法
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缝合修补术11例,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6例,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3例,十二指肠憩室化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术中均给予大量的生理盐水充分清洗,术中在十二指肠旁、膈下、盆腔及腹膜后等多处置管充分引流,对术中污染严重者置双套管予以术后冲洗引流。术后尽早施行完全肠外营养,选择合理的抗生素以及生长抑素(施他宁、善得宁)抑制胰液和胃酸分泌、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综合治疗措施。
2 结果
24例患者,治愈22例,合并十二指肠瘘2例,十二指肠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12.5% 。死亡2例,其中1例3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0 d死于十二指肠瘘、感染性中毒性休克,病死率18.3%。
3 讨论
十二指肠为腹膜后位器官,毗邻腰椎,位置隐匿,受伤概率小,占腹部外伤病例的3%~5%[1]。但由于其位置固定、肠壁薄弱,当受到上腹部较大的直接外力打击时,又极易发生破裂。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提高十二指肠损伤治疗成功率的关键。多数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由于肠内容物局限于腹膜外,全腹膜炎体征不明显,症状出现较晚,且常合并其他器官的严重损伤,病情重而复杂,不允许进行全面的细致检查,故术前早期诊断困难,确诊率低。据报道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率仅占10%左右[2]。因此诊断时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受伤或伤后情况,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当患者有上腹部损伤,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放射至腰背部,伴有或不伴有腹膜刺激征时,应首先想到本病的可能,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争取术前确诊;剖腹探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损伤最可靠的方法,探查时也须注意探查仔细、全面,避免漏诊。本研究中术前诊断4例,术中诊断17例,漏诊3例(均为第二次手术发现)。一旦确诊,须尽早手术。Ivatury RR等[3]报道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24 h内手术者病死率为11%,24 h后手术治疗病死率为40%。术式根据受伤的部位、伤口大小、肠管有无离断、局部感染情况、全身状况以及是否有合并伤而定。因十二指肠壁薄、血运差,肠腔内含多种消化酶,尤其受伤时间长,肠壁水肿明显者,组织修复能力差,且患者多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一般情况差,急诊手术以简单有效和术后并发症少为原则[4]。肠瘘是十二指肠损伤术后主要的致死并发症。术中保持吻合口血运好、无张力,同时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或旷置术、术后生长抑素的应用、全身抗感染治疗、胃肠内外营养的支持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志民,冯延昌,杨维检,等.十二指肠损伤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2):759.
[2]John BC,John IE.Delayed diagnosis of duodenal rupture[J].Am J Surg,1994,168:676-679.
[3]Ivatury RR,Nassoura ZE,simon RJ,et a1.Complex duodenal injuries[J].Sury Clin Nor Amer,1996,76:797.
[4]郑凯,王成友.十二指肠损伤的术式选择[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8(4):276-27.
(收稿日期:2008-03-07), 百拇医药(李志香 于 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