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摘要] 目的:探讨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573例椎间盘摘除术中的6例腰椎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感染与病人基础条件差、潜在感染、糖尿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术前抗炎准备不足、术前介入性操作、手术时间长、术中组织损伤多等因素有关,6例病人均有腰腿痛加剧,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结论:严格的术前准备,术中减少副损伤,术后早期诊断,严格制动,足量抗生素长期应用,结合病灶清除及敏感抗生素冲洗引流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腰椎间盘;椎间隙感染;制动;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190-02
腰椎间隙感染即椎间盘炎是一种术后严重并发症,本科自1993年1月~2007年10月行腰椎间盘摘除术573例,发生椎间隙感染者6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 32~58岁,平均47岁;L4~5椎间盘4例,L5S1椎间盘2例;半椎板术式2例,扩大开窗术式4例,术后发病在5~17 d,平均12 d。
1.2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5~17 d,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或减轻后突发剧烈的痉挛性腰痛为首发症状,有2例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强迫体位,腰部僵硬,常因掀被、震动、翻身、咳嗽诱发,镇痛药物也不能缓解症状。部分病人体温轻度增高,在37.5~39℃,穿刺细菌培养阴性;化验检查血沉明显加快,在46~93 mm/h;C反应蛋白25~75 mg/L;白细胞增高仅2例,分别为1.8×109/L和1.6×109/L;X线片早期无明显变化, 6例MRI检查发现病变椎体及椎间隙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早期诊断,6例均未穿刺到细菌性分泌物,4例未做手术切开,严格卧床制动;大剂量头孢类抗生素持续静点4~6周,配合克林霉素1~2周,同时配合止痛对症处理,直到症状明显缓解。2例切开病灶清除,敏感抗生素冲洗引流1~2周,结合上述治疗直到症状明显缓解。
2结果
早期诊断并积极进行上述治疗4~6周后,病人痉挛性抽搐症状明显缓解,可以恢复床上翻身活动,3个月后腰痛症状逐步消失,能下地活动,随访1年,除1例腰部僵硬,其余功能基本恢复。
3 讨论
3.1感染原因分析
3.1.1细菌性感染目前多数学者同意此观点,因其:①有寒战,高热,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②血及活检有阳性发现。③血常规,血沉,CRP升高。④抗生素治疗有效。
, 百拇医药
3.1.2无菌性炎症手术创伤反应本身就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残存髓核,骨性残渣可发生无菌性坏死,液化。部分血培养,病理均无微生物的生长。
3.1.3自身免疫性反应椎间盘在胚胎发育成熟后,血管退化而无血供,故具有抗原基础。间盘中的Ⅰ型和Ⅱ型胶原、糖蛋白及终板基质是潜在自身抗原。手术使封闭抗原释放,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大量炎性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尽管部分学者提出无菌性炎症和自身免疫学说,但多数学者认可细菌性感染,特别是慢性低毒力性细菌。本组病例尽管未穿刺到细菌性分泌物,有4例血象不高,但抗生素治疗均有明显效果,也支持病原体感染结论。感染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直接污染,手术器械消毒和无菌操作不严格。②其他基础病:如上呼吸道炎症、慢性盆腔炎、泌尿系炎症、皮肤炎症、糖尿病、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等。本组有2例女性患者患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炎症。③术前准备不足,没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有2例。④手术时间过长,软组织剥离损伤较多,渗血多,引流不畅积血。本组有1例。⑤近期反复多次骶管封闭、切口周围软组织封闭。本组有1例。
, 百拇医药
3.2病例特点
椎间隙感染早期以剧烈阵发性抽搐性、腰腿痛为典型临床症状,疼痛更难以忍受,部位深而广泛,骶棘肌紧张,轻微体位改变即可诱发,是由于椎间盘炎性物质生成刺激神经根以及椎间隙压力增大所致。早期客观检查指标有限,X线片早期无明显变化,CT不典型,体温变化和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但所有病例的C反应蛋白反映敏感,应作为早期诊断和观察疗效的敏感和特异指标,血沉也是早期监测重要指标之一。MRI是早期诊断首选检查。
3.3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卧床制动,可有效减轻疼痛及感染扩散。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一般首先选用克林霉素、头孢类对椎间盘穿透性好的抗生素,在没有明确脓肿出现之前不应肓目早期切开引流,以免加重损伤和炎症扩散。非手术治疗无效,如高热、神经症状加重、白细胞升高,怀疑硬膜外脓肿时积极手术。
, http://www.100md.com 总之,应充分认识椎间隙感染的严重危害,早诊断,早治疗,重在预防。严格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前全身感染灶的检查及控制。如近期内行过骶管注射,穿刺造影,长时间激素应用,毛囊炎,泌尿系感染,慢性盆腔炎,上呼吸道炎症,经期等。严格术前备皮的方式。术前、术中、术后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原则:早期足量,短程,有效。改善手术无菌条件。控制手术中的人员进出。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术中无菌操作,保护椎体软骨板,失活肌肉清创,止血彻底,冲洗,间隙内置抗生素明胶海绵,通畅引流。术后若有典型临床症状出现,术后1周C反应蛋白>25 mg/L,血沉>45 mm/h,进一步MRI确诊,大部分早期保守治疗有效。非手术治疗1~2周无效,高热,神经症状加重,白细胞升高,持续C反应蛋白>25 mg/L,血沉>45 mm/h,怀疑硬膜外脓肿时应积极手术。
[参考文献]
[1]董彦,刘英杰,刘尚礼,等.原发性化脓性椎间隙感染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7(12):982-984.
[2]张旭,张春和,高金伟,等.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13):232-233.
[3]栗向明.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4):1108-1109.
(收稿日期:2008-05-12), http://www.100md.com(胡晓宇)
[关键词] 腰椎间盘;椎间隙感染;制动;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190-02
腰椎间隙感染即椎间盘炎是一种术后严重并发症,本科自1993年1月~2007年10月行腰椎间盘摘除术573例,发生椎间隙感染者6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 32~58岁,平均47岁;L4~5椎间盘4例,L5S1椎间盘2例;半椎板术式2例,扩大开窗术式4例,术后发病在5~17 d,平均12 d。
1.2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5~17 d,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或减轻后突发剧烈的痉挛性腰痛为首发症状,有2例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强迫体位,腰部僵硬,常因掀被、震动、翻身、咳嗽诱发,镇痛药物也不能缓解症状。部分病人体温轻度增高,在37.5~39℃,穿刺细菌培养阴性;化验检查血沉明显加快,在46~93 mm/h;C反应蛋白25~75 mg/L;白细胞增高仅2例,分别为1.8×109/L和1.6×109/L;X线片早期无明显变化, 6例MRI检查发现病变椎体及椎间隙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早期诊断,6例均未穿刺到细菌性分泌物,4例未做手术切开,严格卧床制动;大剂量头孢类抗生素持续静点4~6周,配合克林霉素1~2周,同时配合止痛对症处理,直到症状明显缓解。2例切开病灶清除,敏感抗生素冲洗引流1~2周,结合上述治疗直到症状明显缓解。
2结果
早期诊断并积极进行上述治疗4~6周后,病人痉挛性抽搐症状明显缓解,可以恢复床上翻身活动,3个月后腰痛症状逐步消失,能下地活动,随访1年,除1例腰部僵硬,其余功能基本恢复。
3 讨论
3.1感染原因分析
3.1.1细菌性感染目前多数学者同意此观点,因其:①有寒战,高热,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②血及活检有阳性发现。③血常规,血沉,CRP升高。④抗生素治疗有效。
, 百拇医药
3.1.2无菌性炎症手术创伤反应本身就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残存髓核,骨性残渣可发生无菌性坏死,液化。部分血培养,病理均无微生物的生长。
3.1.3自身免疫性反应椎间盘在胚胎发育成熟后,血管退化而无血供,故具有抗原基础。间盘中的Ⅰ型和Ⅱ型胶原、糖蛋白及终板基质是潜在自身抗原。手术使封闭抗原释放,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大量炎性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尽管部分学者提出无菌性炎症和自身免疫学说,但多数学者认可细菌性感染,特别是慢性低毒力性细菌。本组病例尽管未穿刺到细菌性分泌物,有4例血象不高,但抗生素治疗均有明显效果,也支持病原体感染结论。感染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直接污染,手术器械消毒和无菌操作不严格。②其他基础病:如上呼吸道炎症、慢性盆腔炎、泌尿系炎症、皮肤炎症、糖尿病、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等。本组有2例女性患者患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炎症。③术前准备不足,没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有2例。④手术时间过长,软组织剥离损伤较多,渗血多,引流不畅积血。本组有1例。⑤近期反复多次骶管封闭、切口周围软组织封闭。本组有1例。
, 百拇医药
3.2病例特点
椎间隙感染早期以剧烈阵发性抽搐性、腰腿痛为典型临床症状,疼痛更难以忍受,部位深而广泛,骶棘肌紧张,轻微体位改变即可诱发,是由于椎间盘炎性物质生成刺激神经根以及椎间隙压力增大所致。早期客观检查指标有限,X线片早期无明显变化,CT不典型,体温变化和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但所有病例的C反应蛋白反映敏感,应作为早期诊断和观察疗效的敏感和特异指标,血沉也是早期监测重要指标之一。MRI是早期诊断首选检查。
3.3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卧床制动,可有效减轻疼痛及感染扩散。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一般首先选用克林霉素、头孢类对椎间盘穿透性好的抗生素,在没有明确脓肿出现之前不应肓目早期切开引流,以免加重损伤和炎症扩散。非手术治疗无效,如高热、神经症状加重、白细胞升高,怀疑硬膜外脓肿时积极手术。
, http://www.100md.com 总之,应充分认识椎间隙感染的严重危害,早诊断,早治疗,重在预防。严格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前全身感染灶的检查及控制。如近期内行过骶管注射,穿刺造影,长时间激素应用,毛囊炎,泌尿系感染,慢性盆腔炎,上呼吸道炎症,经期等。严格术前备皮的方式。术前、术中、术后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原则:早期足量,短程,有效。改善手术无菌条件。控制手术中的人员进出。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术中无菌操作,保护椎体软骨板,失活肌肉清创,止血彻底,冲洗,间隙内置抗生素明胶海绵,通畅引流。术后若有典型临床症状出现,术后1周C反应蛋白>25 mg/L,血沉>45 mm/h,进一步MRI确诊,大部分早期保守治疗有效。非手术治疗1~2周无效,高热,神经症状加重,白细胞升高,持续C反应蛋白>25 mg/L,血沉>45 mm/h,怀疑硬膜外脓肿时应积极手术。
[参考文献]
[1]董彦,刘英杰,刘尚礼,等.原发性化脓性椎间隙感染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7(12):982-984.
[2]张旭,张春和,高金伟,等.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13):232-233.
[3]栗向明.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4):1108-1109.
(收稿日期:2008-05-12), http://www.100md.com(胡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