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22期
编号:11669475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致皮疹和并发的带状疱疹的区别和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5日 刘晓红 白玲玲 隋俊杰
第1页

    参见附件(1308KB,2页)。

     [摘要] 皮疹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个别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患者会并发带状疱疹,护士需要了解皮疹和带状疱疹的区别,以便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防止耽误治疗时机,留下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皮疹;带状疱疹;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39-02

    近年来对靶向药物的研究成了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这类药物的代表,主要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而阻断其下游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及血管增生转移,并诱导细胞凋亡[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是丘疹脓疱型病变(即粉刺或痤疮样皮疹),发生率为60%~80%[2]。由于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大多在门诊,临床护士很少接触到,尚欠缺这方面的护理知识。另有个别患者在治疗期间还伴发带状疱疹,如何区别和护理皮疹和带状疱疹,通过以下特殊病例进行探讨。

    1病例介绍

    男,62岁,2006年12月确诊左肺中分化腺癌。2006年12月19日~2007年2月16日行GP化疗3周期,2周期判效SD,3周期判效PD。于2007年3月12日~6月15日行泰索帝化疗5个周期,判效SD。2007年10月12日复查PD,诊断为左肺中分化腺癌,IV期(T4N3M1),锁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左胸水,肺内、肝、颅骨转移。入组临床试验(特罗凯 Vs凡德他尼),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尚未揭盲)。11月2日颜面部出现少量痤疮样皮疹,无自觉症状,嘱患者保持局部清洁。11月9日皮疹范围较前扩大,颜面、颈部、头、腹股沟处可见散在皮疹,且伴有瘙痒。患者精神紧张,担心,要停药治疗。建议局部使用皮炎平或氢化可的松(10%或25%软膏),瘙痒较重时口服开瑞坦。继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原量口服。2008年1月10日发现中腹部簇状皮疹,伴疼痛。继续服开瑞坦,并局部使用氢化可的松。但症状无好转,并且皮疹呈线性走行,疼痛逐渐加重,皮疹开始出现破溃渗液。于1月18日就诊于外院皮肤科后,确诊为带状疱疹。予弥可保500 μg bid,维生素B1 20 mg bid,泛昔洛韦0.25 g bid口服,阿昔洛韦眼药外涂破溃处。至1月25日皮疹已恢复,但破溃处留有瘢痕,并且有后遗疼痛。

    2 护理

    2.1根据皮疹和带状疱疹的不同临床表现,正确区分

    由于酪氨酸激酶在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即刺激表皮细胞生长、抑制其分化、保护细胞抵抗紫外线相关损伤、抑制炎症并加速创面愈合[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浸润、转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