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33期 > 正文
编号:11720184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25日 程 红
第1页

    参见附件(274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配合美吡达、二甲双胍等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美吡达、二甲双胍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方。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GB、PBG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1); 治疗组治疗后HDL-C升高显著(P<0.05),对照组HDL-C升高不明显; 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稍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配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

    [关键词] 糖尿病;高脂血症;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025-02

    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并发症严重,危害性大,因此在控制糖代谢异常的同时,尚应纠正高血脂、高血液黏滞状态。采用中西医治疗,既降血糖,又改善症状,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胰岛功能恢复,标本兼治,平稳降糖。笔者在临床上中药遣方以益气养阴活血为主,兼顾补益肝肾为法,配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效果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8~66岁,病程1~12年。对照组40倒,男16例,女24例,年龄50~68岁,病程3~11年。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有:高血脂、高黏血症、胃肠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心神经病变等。

    1.2诊断标准

    1.2.1糖尿病并发高血脂、高黏血症诊断标准90例患者根据WHO 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与分类方法确诊2型糖尿病[1]并发高血脂、高黏血症。

    1.2.2中医消渴病分期辨证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3]。

    1.3治疗方法

    患者均根据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摄入热量及运动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常规服用美吡达1~2片,3 次/d,饭前30 min服,二甲双胍1~2片,3次/d,饭后30 min服。定期复查血糖,调整药量。

    治疗组在上法的基础上加服中药。中药自拟方:黄芪20 g,玄参15 g,麦冬15 g,生地黄15 g,丹参15 g,益母草30 g,地龙20 g,水蛭20 g,葛根15 g,黄连l0 g,知母15 g,西洋参10 g(研末兑服),山药15 g,荔枝核(舂)15 g,山茱萸10 g。随症加减:腹胀加木香15 g;恶心加法半夏12 g;便秘加肉苁蓉20 g;腹泻加苍术15 g;视力下降加茺蔚子15 g,枸杞子10 g;冠心病加川芎15 g,三七10 g;肢体麻木加地龙10 g,鸡血藤20 g;血脂高加草决明15 g,山楂15 g。煎服法:每天1剂,水煎3次共取汁500 ml,分3次温服,15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1.4实验室指标观察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BG)及餐后(PBG)2 h血糖、胆固酵(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全血黏度。

    1.5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变化(mmol/L)

    FBG、PBG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HDL-C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变化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变化(mmol/L)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由表2可知,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稍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为中老年人多发,是一种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糖致使机体内脂质代谢失常,三酰甘油升高,而肥胖者脂肪沉积于胰岛B细胞,使之凋亡而血糖上升,高血糖与高血脂在体内形成恶性循环,遂为本病。2型糖尿病肥胖者多发,同时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消渴》中称:“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提倡把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祝谌予认为,血瘀为该病之标,治疗时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治本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或标本并治,但活血化瘀法要贯穿于治疗的始终。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就诊的患者表现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者比较常见。自拟方气血津液同治,其中,生黄芪配生地,玄参配苍术,葛根配丹参是祝谌予的降糖对药方,是施今墨、祝谌予两代人经验的结晶。生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腠理,与生地之滋阴凉血、补肾益精作用相合,以防饮食精微漏泄。苍术辛苦温,入脾肺二经,燥湿健脾;玄参甘苦咸微寒,入肺肾二经,滋阴降火,清热解毒。葛根甘辛凉,有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丹参苦微寒入血分,能养血活血,凉血,二药相伍,生津止渴,祛瘀生新,降低血糖。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知母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效;当归、川芎、生地、赤芍乃四物汤之方义,养血活血而不伤血。蒲辅周认为,“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多属中医“痰”、“瘀”、“浊”范畴。现代医学证实益母草、丹参、地龙、水蛭具有不同程度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活性、抑制体内凝血过程及抗体外血栓形成的作用。水蛭味咸专入血分,攻瘀之力甚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