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426KB,3页)。
利培酮组的副作用主要有嗜睡4例、头昏15例、流涎3例、乏力17例、震颤8例、静坐不能12例、肌张力增高7例、吞咽困难2例、口干9例、恶心6例、便秘16例、心动过速7例、心动过缓1例、反应迟钝5例、体重增加20例、记忆力减退10例、注意力减退11例、体位性低血压2例、性功能障碍12例、心电图异常4例、血常规异常(无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
以上两组间副作用比较,除恶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利培酮组中有4个因子评分及SF-36总评分均显著高于氯氮平组(P<0.05﹚;同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利培酮组有7个因子评分及SF-36总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氯氮平组有1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2.4影响生存质量的多个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自变量分别为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分型、药物类型、病程、住院次数、本次住院时间、PANSS总分、TESS总分等12个因素,因变量为治疗后生存质量(QOL)总评分α=0.05水平上显著,结果共有4个因素,影响程度按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排列,依次为PANSS总分、药物类型、TESS总分、病程。见表3。
3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行为医学模式转变,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康复,人们在积极控制、缓解精神病性症状、降低复发率的同时对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更加关注。促使社会心理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对疾病预后、临床疗效的评价也从过去单用生存率、复发率等生物学指标逐渐转向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诸方面来全面评估“整个患者”,即医学目的不再只是重视生命数量(寿命)的延长,也同样注重其质量,在和谐社会的今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同样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值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之间同期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氯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且疗效相当,但也发现氯氮平组有较多而重的副作用,与国内大多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利培酮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氯氮平组(P<0.01﹚,且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而氯氮平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并无显著变化,说明利培酮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氯氮平。而利培酮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少,应用抗胆碱能药物机会较少,因此患者躯体不适感较轻微,躯体健康维度分就较高;同时,利培酮镇静作用较弱,对认知功能影响小,极少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患者的自我感觉较好,心理健康维度和社会功能维度分高,所以利培酮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文献[4]观点一致。
本文资料还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全面低下,通过对影响其生存质量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精神症状、选用药物、药物副作用、病程长短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精神症状越严重,其生存质量越差,提示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是改善其生存质量的关键,与汪衡华[5]的观点一致,也支持孙全新等[6,7]人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观点。同时也表明氯氮平虽然与利培酮同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但就其副作用而言,氯氮平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似。
至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给予心理干预,首发患者是否彻底充分(按疗程、正规化、系统化、个性化等)治疗等未涉及,但它对提高患者依从性,临床痊愈后的巩固用药,减少或避免复发等因素有影响,这些因素也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关系密切。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C-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何燕玲.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增订版):267-276.
[3]方积乾,郝元涛.健康状况问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9-24.
[4]任清涛,田明萍,路英智.奋乃静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32-3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