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例甲型肝炎患者中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066KB,2页)。
[摘要] 目的:对105例甲肝患者发生的8份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分析影响甲肝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方法:对105例甲肝患者发生的8份药品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因素、用药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等方面,均能影响甲肝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认真了解引发 ADR的危险因素,合理用药,尽量避免 ADR的发生。
[关键词] 甲型肝炎;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100-0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2008年6月5日~2008年7月20日我院接收治疗上思县爆发流行的病毒性甲型肝炎急性黄疸期患者共105例,这些患者分别来自上思县某乡镇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患者均为未成年人。治疗期间,有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将这8份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源于2008年6月5日~2008年7月20日我院收治的上思县暴发流行的病毒性甲型肝炎急性黄疸期患者。治疗期间共收到传染性疾病科的ADR报告表8份,占治疗例数的7.6%;其中有2例是同人不同药品和同人同药不同日期不同不良反应表现,实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为6人,占治疗例数的5.7%。
1.2 方法
ADR按关联性评价关系分为6类: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统计病例的患者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民族、过敏史、致敏药品、发生时间、临床症状、程度、因果关系)、药物情况(包括药名、剂型、给药途径、用法、用量、溶媒名称、溶媒规格、发生不良反应例数等)、反应类型、作用机制等。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平均年龄13.2岁,最大16岁,最小10岁,其中,16岁1例,15岁1例,14岁2例,10岁2例,有1例在连续2 d对相同的药物有不同药品不良反应症状, 1例在连续2 d时间里对不同的药物有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1例,占17%;女性5例,占83%。男性∶女性=1∶5。民族中,汉族5例,壮族1例,汉族∶壮族=1∶5。平均体重35 kg,最轻23 kg,最重43 kg。此ADR事件涉及6例患者,5例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不详(占83%),1例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占17%)。患者除39床是从2008年6月7日开始用药外,其余患者均从2008年6月5日起即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2008年6月10日~2008年6月13日4 d内发生,即入院用药后3~9 d内。其中,2008年6月10日4例,2008年6月11日2例,2008年6月12日1例,2008年6月13日有1例,呈递减状态。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以寒战、发热、高热、头痛、畏寒为主。具体情况见表1。
2.2 因果关系(关联性评价关系)
8份中被判为可能的有5份,占62.5%;被判为很可能的有3份,占37.5%。
2.3 用药情况
药物是按药品说明书上列出的适应证使用的。在8份报告中,涉及的药物有 4种;药物剂型均为注射制剂;生物制剂、中药注射制剂是导致此次ADR发生的药物类型;从给药途径来看,8份报告都是静脉滴注;用法均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要求;从溶媒来看,按药品说明书要求,复方甘草酸单铵应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500 ml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应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甘草酸二铵应选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还原型谷胱甘肽应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100 ml注射液,溶媒品种选择与药品说明书相符合的有2种,占50%,溶媒用量选择与药品说明书相符合的有2种,占50%。
从用量来看,复方甘草酸单铵用量为20 ml/支×3支,按药品说明书上用法及用量为静脉滴注,一次20~80 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500 ml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滴注,每天1次。按体重计算的儿童药物剂量换算公式,每天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70 kg[1],成人剂量按最大剂量80 ml算,患者体重为25 kg,每天剂量为30 ml;而按年龄计算的儿童药物换算公式,每天剂量=[(年龄×成人剂量)/年龄]+12[1],每天剂量为36 ml,复方甘草酸单铵用60 ml,用量偏大。甘草酸二铵用量为150 mg(10 ml∶50 mg),即3支,该患儿按体重计算,每天剂量为90 mg(18 ml,即约2支),按年龄计算,每天剂量为102 mg(20 ml,即2支),用量符合要求。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用量按换算公式均符合要求。具体情况见表2。
2.4 反应类型
从可预报性来看,3份复方甘草酸单铵的ADR为A型反应,占37.5%;而1份还原型谷胱甘肽的ADR为B型反应,占12.5%;其余4份为C型反应,占50%。但均为一般的不良反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填写说明,说明书中没有提及的和发生的症状比说明书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新的不良反应,新的不良反应有4份(50%),其中同为复方甘草酸单铵,同为高热,37床为39.5℃,39床为41℃且伴有头痛症状,为新的不良反应。另外,此次ADR事件以寒战、发热、高热、头痛为主。高热很容易引起抽搐、惊厥,甚至休克,不可忽视。
2.5 作用机制
A型不良反应系由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机制所引起,也有一些由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所致,少数则来自这两种原因的综合[2]。用复方甘草酸单铵的3份报告涉及的2个患者均为10岁,用量均为20 ml/支×3支,用量偏大,且溶媒用量仅为100 ml,说明书上为250~500 ml,这样会造成药物浓度偏高;而患者为甲肝患者,肝脏功能受损,从以上两个因素判断,可以认为是由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机制所引起。B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特异性遗传体质有关,也涉及免疫学等方面的问题,还与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产物、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着色剂、赋形剂、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等有关[2]。39床患者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规格为0.3 g),过敏反应发生后换用另一个厂家生产的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规格为0.6 g)却没有发生过敏反应,可见与药品杂质有关。C型不良反应潜伏期较长,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其发生机制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8份报告中,50%的不良反应与中草药注射剂有关;50%的不良反应与生物制剂(门冬氨酸钾镁含有氨基酸、谷胱甘肽为肽类)有关。
3 讨论
8份ADR报告中的患者均为甲肝患者,且均为未成年人,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可能与甲肝引起肝脏损害,影响药物代谢消除,因病理状态下影响药效学及药动学过程有关,也可能与许多因素如年龄、肾功能、遗传的易感性等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6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