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在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1021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96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出现肾损害的时间及肾损害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在HSP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常规剂量不需要实验监测,对HSP有明显的肾保护作用。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低分子肝素钙;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a)-049-02
过敏性紫癜(HSP)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1],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及蛋白尿等综合表现是本病重要特征。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在HSP中应用取得良好疗效,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8年1月期间住院的HSP患儿96例,年龄3.5~12岁,平均(6.8±3.5)岁。初发80例,复发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起病时间、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
1.2入选标准
①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②临床无肾损害者:无血尿及蛋白尿(尿沉渣红细胞<5个/HP、尿蛋白阴性)。③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正常。④无凝血功能障碍和其他出血性疾病。⑤治疗前未用过激素或抗凝药物。
1.3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避免可疑药物、食物、抗生素等病因治疗;应用静脉滴注甲氰咪胍、开瑞坦、维生素C、芦丁,有腹型及关节型给予激素治疗。治疗组给于低分子肝素钙100 U/kg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10 d,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
1.4观察指标
皮疹消退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发生肾损害时间及发生肾损害例数。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观察指标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损害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出现肾损害的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观察指标的比较(d)
2.2不良反应
应用过程中无一例出现出血、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的血管炎之一,过敏性紫癜时肾受累之发生率报道不一,国内报道25%~60%小儿患者病程中有尿检异常;如以肾活检为准,则90%以上有程度不等的肾受累[2]。紫癜性肾炎(HSPN)基本的病理变化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肾小球基底膜(GBM)负电荷改变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损伤。轻者可为轻度系膜增生、微小病变、局灶性肾炎,重者为弥漫增殖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
肝素是一种由牛肺和猪肠黏膜制备而得的带有负电荷的酸性黏多糖,是由不同结构和各种分子量的多糖链组成的复合物,含有多个硫酸和糖醛酸等具有负电荷的功能基因。肝素防治肾小球疾病的重要机制:①肝素阻碍纤维蛋白形成,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改善微循环。②国内外大量研究[3]证实,肝素还明显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阻止胶原纤维形成,改善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③肝素对肾小球疾病防治作用之一是补充阴电荷的丢失,保护肾小球的电荷屏障功能,使已破坏的毛细血管基底膜阴离子屏障重建,阻断肾炎发生。
低分子肝素的Xa与抗Ⅱa之比为(2~4)∶1,肝素为1∶1。低分子肝素基本不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甚少。当分子量低于3 000时,几乎不引起血小板聚集活性,也很少增加血管通透性。因此,低分子肝素具有普通肝素的抗凝血酶Ⅲ,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小板黏附,促进侧支循环等全部药物作用,而极少有出血等副作用,常规剂量不需要实验监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容易吸收,生物利用率>90%,不与内皮细胞结合,与血浆蛋白很少结合,半衰期长达4~6 h,因此勿需和普通肝素那样24 h持续给药,只需2 次/d,甚至1 次/d即可维持有效血液浓度[4,5]。
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在本组病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常规剂量不需要实验监测,对HSP有明显的肾保护作用,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2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