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1727936
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5日 舒 民 刘永刚 任翠剑 邓志高 赵小妹
第1页

    参见附件(94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8 h内符合诊断标准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7、14 d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1.49±6.48)分及(17.10±5.63)分,治疗组及对照组BI评分分别为(67.90±29.20)分及(56.89±23.92)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I评分明显改善(P<0.01);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未发现与丁苯酞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效、安全。

    [关键词] 丁苯酞;进展性脑梗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a)-060-02

    进展性脑梗死作为脑梗死的一个临床类型,常在发病6 h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展性或阶梯样加重,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寻找更佳的治疗方法,改善进展性脑梗死的预后已经成为目前脑血管病研究的重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40例进展性脑卒中应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同常规治疗相比,具有明显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发病在48 h之内就诊,发病在6 h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经头颅CT证实并除外脑出血,80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将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4岁,平均(55±12)岁;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分别为(8.1±2.9)分和(7.6±5.4)分。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4岁,平均(54±13)岁;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分别为(8.2±3.3)分和(7.5±5.4)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常规应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溶于0.9%生理盐水250 ml,2 次/d,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500 ml,1 次/d,静脉滴注,连续14 d。两组在治疗期间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2 次/d,皮下注射,连用7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商品名称恩必普,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粒0.1 g)0.2 g,口服,3 次/d,连用7 d。两组视病情加用脱水剂,其他合并用药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1.3疗效评定

    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第7、14 d进行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以上;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0~17%;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总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进步。在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等。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疗效比较

    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值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后7 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时差异更显著(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x±s,分)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两组的BI分值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无显著性。治疗前BI分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后7 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时差异更显著(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x±s,分)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呕吐、腹泻等,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

    3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26%~43%,主要表现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原发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继续加重。其发病机制为:①原发动脉部位血栓蔓延产生新的狭窄或原有狭窄部位产生闭塞,或通过阻断侧支血管使侧支循环消失。②许多脑血管病的发生都与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TXA2)的平衡失调有关。当PGI2合成不足,TXA2增多则可以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和进展发生,临床症状恶化。③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注血流量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以及脑水肿逐渐加重有关。而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脑灌注下降和(或)缺血区快速建立充足侧支循环能力的下降。根据病理学观点,对于进展性脑梗死首当其冲的治疗应是缺血区获得更多的血流,包括开放动脉、全身治疗增加侧支循环血流[1]。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等再灌注治疗的机会很少,因此,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应积极进行探索。丁苯酞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抗缺血作用,可缩小局部脑缺血的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丁苯酞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产生上述疗效[2]。丁苯酞还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TXA2合成,而促进PGI2的合成,从而升高PGI2/TXA2的比值,在抗血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4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