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临床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638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缬沙坦在扩张型心肌病(DCM)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8例DC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DCM疗效确切,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应全面、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缬沙坦;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c)-040-01
扩张型心肌病(DCM)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或猝死为基本特征[1]。目前对DCM的治疗,仍以利尿、扩血管、强心等综合治疗为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症状和降低病死率方面的有效性早已被证实。我们采用AngⅡ受体阻滞剂(ARB)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DCM患者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45~78岁,平均(49±21)岁;心力衰竭病程5~65个月,平均(22.5±17.4)个月;心功能Ⅱ级32例,Ⅲ级24例,Ⅳ级12例。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心功能及左心室心肌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WHO规定的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①以左心室,双心室扩张并收缩功能受损,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2]。②心胸比>0.6。③超声心动图(UCG):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40%。④排除其他心脏病变,如心肌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肌病。
1.3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给予休息、低盐饮食、利尿剂、洋地黄、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营养心肌等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基础治疗上给予缬沙坦80 mg,1次/d,2周后逐渐加量至160 mg,1次/d。治疗6个月进行对比。
1.4观察指标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疗效评定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
2结果
2.1两组治疗6个月后超声心动图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心动图观察指标比较(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2例,占64.7%;有效8例,占23.5%;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显效15例,占44.1%;有效11例,占32.3%;总有效率为76.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心衰发作时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on aldosterone system,RAAS)被激活,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不但影响压力及容量负荷,也参与心肌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血管紧张素Ⅱ与相应受体(AT1受体)结合而实现左心室重构。AT1受体介导血管收缩与增生、醛固酮分泌、水钠潴留、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细胞增生等。AngⅡ受体阻滞剂(ARB)可阻断经ACE和非ACE途径产生的AngⅡ和AT1受体结合。ARB和RAAS的拮抗比ACEI更直接更完全。血清AngⅡ水平上升与AT2受体结合加强,AT2受体兴奋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3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