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747730
中药内服与外敷联合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5日 贾宏育 吴志华
第1页

    参见附件(1555KB,2页)。

     [摘要] 本文采用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与单纯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盆腔炎进行疗效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可较彻底地治疗盆腔炎,可显著降低其发病率。

    [关键词] 中药;内服;外敷;超短波;慢性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 R2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b)-059-02

    慢性盆腔炎以盆腔部位疼痛为特征,为妇科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因是妇女经期、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病原体侵入内生殖器,引起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结缔组织及腹膜炎症而致。本病属中医“少腹痛”、“热入血室”、“带下”、“不孕”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多由邪毒或湿热,经阴部上犯冲任、胞宫,以致邪气留滞而痛,在急性期由于邪毒、瘀血或温热使气血受阻,不通则痛。湿热为疾病本质,故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为基本治法。此类患者西医治疗多为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但可产生耐药,甚至可致二重感染,但治疗效果却不甚理想。而经中医、中药多途径结合治疗,不但取得良好疗效,且能显著降低其发病率。现对我院妇产科2005年1月~2006年10月,采用中西医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共143例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5年1月~2006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4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89例,年龄21~55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8年;下腹痛89例,腰骶坠痛83例,白带增多78例,自觉疲乏无力51例,盆腔压痛80例,附件增厚76例;重度33例,中度38例,轻度18例。B组(对照组)54例,年龄25~54岁,平均34岁,病程5个月~8年;下腹痛54例,腰骶坠痛47例,白带增多40例,疲乏无力41例,盆腔压痛49例,附件增厚45例;重度21例,中度22例,轻度11例。两组年龄与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慢性盆腔炎的标准拟定。

    1.3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盆腔炎症状评分标准制定:下腹、腰骶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疲乏,1分;经期腹痛,1分;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分级标准:15分以上为重度,9~14分为中度,5~8分为轻度。

    1.4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妇科学》[3]有关标准辨证,属湿热瘀结型。

    1.5治疗方法

    1.5.1 A组(治疗组)采用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中药内服处方:生黄芪、丹参、红花、党参、五灵脂、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土茯苓、生薏苡仁各15 g,当归、香附、乌药、九香虫各10 g,桂枝6 g,甘草5 g。加减:腹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5 g,或乳香、没药各5 g;腹胀甚者加青皮10 g,小茴香6 g;白带多者加苍术15 g;盆腔积液者加茯苓15 g,泽泻15 g;有包块及条索状物者加三棱、莪术各15 g;腰痛甚者加杜仲10 g;小腹冷痛者加艾叶6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用。中药外敷处方:忍冬藤、桃仁、红花、地丁、鸡血藤各30 g,透骨草、蒲公英、败酱草、乳香、没药各15 g。上药装入20 cm×10 cm×5 cm布袋中,冷水浸泡15 min后,煎煮30 min,待温度适宜后敷于下腹部疼痛部位或包块处,每次20~30 min,每天2次。敷药后使用超短波治疗,方形电极板置于下腹处,功率80~100 W,每次20 min,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

    1.5.2 B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头孢曲松钠1 g加入0.9% NCl 250 ml(有头孢类药物过敏者改为氧氟沙星100 ml)静点,每天2次;替硝唑100 ml静点,每天2次(胃肠道反应重者改为奥硝唑静点)。

    1.5.3心理治疗向两组患者宣传慢性盆腔炎的保健知识,告诉患者因治疗需要一段时间,要持之以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每个月治疗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禁房事,注意外阴卫生,注意休息。停用其他对慢性盆腔炎有治疗作用的措施、药物。月经期治疗暂停,干净后即恢复。

    1.6 观察指标

    ①综合疗效比较;②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变化;③治疗前后妇科检查情况比较。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拟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均正常,积分为0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妇科检查均明显改善,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减少>2/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好转,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减少>1/3。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轻微改善或无改善,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减少<1/3。

    2.2治疗结果

    2.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积分由治疗前(21.86±2.52)分减为(5.23±2.27)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对照组积分由治疗前(20.14±2.88)分减为(10.21±2.2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1)。

    2.2.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47例,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80.9%,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16例,愈显率为46.3%,总有效率为70.4%。两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图1)。

    3讨论

    慢性盆腔炎常因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规范不及时,致使病菌产生一定耐药性,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西医认为,该病是由单种或多种生物因素(如细菌、衣原体)等引起的炎症,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严重者有寒颤、高热、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体征常有宫体、附件区压痛、宫颈触痛,部分患者有一侧或两侧附件区不规则、边界不清、压痛明显的包块,故西医治疗是针对性地采用抗生素的联合治疗。运用敏感抗生素,可直接杀灭或抑制引起盆腔炎的致病菌,达到抗炎、止痛的目的。由于盆腔炎症所处位置被结缔组织包裹,血循环不畅,抗生素到达炎症中心的时间较长,量也有限,故仅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多不理想。且长期应用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发生严重的并发症[4]。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明显差于中药治疗组,其愈显率为4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5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