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747723
中医针灸治疗骨伤科患者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5日 廖远碧
第1页

    参见附件(1276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本院针灸治疗骨伤科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0例患者进行局部针刺多针疗法,并辅以中药外敷。结果:平均治愈率为68%,总有效率为96%。结论:局部针刺多针疗法并辅以中药外敷,对骨伤科的痹症与伤筋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中医针灸;骨伤;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b)-064-02

    骨伤患者由于筋伤骨断,瘀血阻滞,或肠胃积热,津伤液耗,或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或久伤气虚,传送无力[1]。中医针灸通过肌肤、孔窍施治,其效用却可深入腠理、脏腑,可以通经贯络,有效调整阴阳气血功能[2]。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针灸治疗骨伤科患者300例,治疗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者其中男205例,女95例。平均年龄30岁。其中急性软组织损伤88例,慢性软组织劳损100例,颈椎病50例,关节炎40例,坐骨神经痛10例,肩周炎6例,腱鞘炎6例。

    1.2 治疗方法

    选用严格消毒灭菌的针灸专业医疗专用针具,施针前首先在患者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部位寻找疼痛范围。痛位常伴有条索样、圆形或片状弥漫性肿胀,然后在肿痛范围进行常规无菌消毒,无菌操作。其次在肿胀范围之内,刺入2~5针,肿痛面积较大可多刺10余针,选用26号或28号较粗针效果更佳。病变在肌腱、腱鞘者应刺中肌腱、腱鞘;病变在关节部位可根据疼痛范围刺至关节间隙、滑囊、关节附近肌腱附着点; 病变在神经者应刺中神经干;病变在肌肉、韧带应刺中肌肉韧带。针刺一般用大幅度提插捻转、中度强刺激,均为泻法;病久气虚、年老体弱者选用提插捻转,轻度弱刺激或局部加施温灸,均为平补平泻或补法,留针20~30 min,儿童患者针刺可不留针或以指代针。

    2 结果

    2.1 效果标准[3]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运动自如,恢复正常功能,体征消失(X 线影像检查不一定恢复正常,如骨质疏松、增生等)。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运动功能显著进步,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 临床症状与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进步。无效: 治疗前后无好转的变化。

    2.2 治疗结果

    平均治愈率为68%,总有效率为96%。见表1。

    3 讨论

    3.1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中医认为,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属于“伤筋”的范畴,致病机制为经脉受损,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气滞血瘀则疼痛,离经之血溢于皮下则肿胀。主要是足太阳经脉的损伤,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取后顶、天柱及腰部夹脊、腰眼、秩边,以通经止痛。在最痛的部位、最痛的时间、最痛的体位做最痛的针法可达到缓解痉挛、止痛的目的。

    3.2颈椎病

    颈部劳损,肝肾亏虚,筋脉失养是颈椎病的病理基础,若加风寒湿邪外侵,痰湿内生等闭塞经脉或损及气血,筋脉失养,导致疼痛、麻木诸症发生。针刺大椎能振奋人体阳气,增强机体抗御风寒湿邪的能力。针刺颈夹脊穴、肩髑、风池、肩井、外关、合谷及刺络拔罐法,能补益精髓、疏通清窍、通筋活络、化瘀止痛。经过推拿可以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位。

    3.3 关节炎

    关节疼痛是采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穴道治疗。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所以治膝关节疼痛用足太阳膀胱经穴道可达到疗效,是因其经络循行经过“腘中”(膝关节后面)。

    3.4 痹症与伤筋

    局部针刺疗法是在中医古籍《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输刺、傍针刺、合谷刺等针刺法基础上结合古代医家、医案、病例及笔者临床经验总结,同时体会局部针刺多针疗法适用于骨伤科的痹症与伤筋的治疗,此针刺方法可以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 并有明显的止痛消肿作用,此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以痛为输”局部取穴的原则,但对病变范围较大或有全身症状及合并症,还应配合远经取穴或辨证取穴的方法,尤其是对病久气阴两亏老年患者同进加施温灸疗法,效果更佳[4]。

    [参考文献]

    [1]丁荣富.中医外治法治疗骨伤科疼痛性疾病体会[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7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