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心肺复苏50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025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结果: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年龄、心搏停止时间、电击除颤早晚及基础原发病均将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论:对于院前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要做到迅速到达现场,迅速诊断,迅速心肺复苏,才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关键词] 心搏呼吸骤停;心肺复苏;院前
[中图分类号] R605.9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42-02
心搏呼吸骤停是院前急救中最为紧急的危重症,因此院前心肺复苏成为院前急救工作中重要的抢救性技术。对挽救生命、降低病死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中心和平分站2006年4月~2008年4月院前心肺复苏504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06年4月~2008年4月在院前抢救的50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其中,男311例,女193例,年龄10~85岁,平均47.5岁。心搏呼吸骤停时间为2~45 min,平均12.3 min。抢救半径1~35 km,平均4.6 km。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心原性猝死、急性中毒、溺水、电击伤、急性呼吸衰竭、脑卒中、脑外伤、药物过敏、休克、窒息以及不明原因的猝死。
1.2急救措施
504例患者均在急救现场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予以面罩气囊给氧或用喉镜经口明视下行气管插管,成功后立即行人工机械通气。如有室颤者,立即行电击除颤,能量在200~300 J,同时建立静脉通道配合使用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纳洛酮及激素等抢救药物,以及用冰袋、冰帽保护脑组织。
1.3心肺复苏成功标准[1]
标准:①心搏恢复;②面色(口唇)由发绀转红润;③出现自主呼吸(规则或不规则呼吸),或用机械通气、心搏恢复,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5%;④瞳孔由大变小,有对光反应或眼球活动。心肺脑复苏成功标准为意识恢复,住院治疗后2周后康复出院。
2结果
50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结果显示: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年龄、心搏停止时间、现场电击除颤的早晚及基础原发病均直接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见表1。
3讨论
本文通过50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院前CPR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复苏的成功率与诸多因素有关,将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
3.1缩短抢救半径和反应时间
美国心脏学会[2]早在1992年就提出急救生存链的概念,它包含四个环节: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电除颤;早期高级心肺复苏。其中早期通路是“生存链”的第一环,充分说明抢救半径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本组抢救半径1~8 km CPR成功率为28.49%,脑复苏成功率为1.10%。超过8 km CPR成功率为2.27%,脑复苏成功率为0,再次说明抢救半径越小,心肺脑复苏成功率越高。我中心在全市科学配置急救网点并在救护车上配有GP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从而明显缩短了急救半径,为进一步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3.2迅速诊断,尽快复苏
由表1可见急救人员如能在心搏呼吸骤停5 min内赶到,CPR成功率为15.85%,脑复苏成功率为1.11%。超过5 min CPR成功率5.92%,脑复苏成功率为0.06%,因此迅速诊断,尽快复苏,可提高CPR成功率。
3.3电击除颤的作用
本组中出现室颤的患者均予200~360 J电击除颤。其中室颤≤5 min,CPR成功率为31.58%,超过5 min CPR成功率为4.31%。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特别强调早期电除颤在复苏成功中的地位。电击除颤是最有效的复苏手段。如能在心搏骤停1 min内电击除颤,存活率近90%,4~6 min内存活率为50%,每延长1 min除颤,除颤成功率降低7%~10%。但对于心电图监测显示心电-机械分离成心室停顿患者,电击除颤者可引起副交感神经介质释放,进一步降低心脏自动恢复的可能性,减少心脏骤停的成功率[3]。
3.4尽早给予呼吸支持
尽早开放气道进行有效的呼吸支持,将直接影响CPR的效果。目前临床常用方式为气管插管,其优点为保证通气和吸入高浓度氧,便于吸痰,气管给药,准确控制潮气量,并可防止误吸。加之连续有效的心脏按压,可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3.5复苏药物合理应用
2005年美国心脏复苏指南推荐肾上腺素为抢救一线药物,方法为首次静推1 mg,每3~5分钟重复1次。可逐渐加量,也可直接使用5 mg,同时还可辅以阿托品、纳洛酮、利多卡因等药物联合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对于呼吸兴奋剂在复苏早期可刺激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重细胞损害,导致呼吸功能恢复困难,甚至出现细胞死亡,故并非必要,可于复苏1 h后应用或在自主呼吸出现恢复迹象和虽已存在自主呼吸,但呼吸过慢、过浅、不规则或不稳定时应用[2]。
3.6基础原发病的治疗
本组50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基础原发病较多,表1可见心原性和非心原性的抢救成功率基本相近。但有学者报道:心原性预后存活率显著低于呼吸或其他系统疾病,提示基础原发病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4]。
3.7复苏早期注意脑功能保护
复苏过程中应用冰袋、冰帽可有效降低脑组织的代谢,降低脑的氧消耗量,对促进脑复苏有效。同时有助于减少后期的缺血性损伤,减少神经损害,便于意识恢复[5]。
总之,影响CPR成功的因素很多,在院前工作中只有不断学习复苏医学内容,重视复苏理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2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