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1762803
多种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及B细胞功能的不同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5日 陆 莹
第1页

    参见附件(1029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素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不同治疗方式,选择FBG 7.0~16.7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口服药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治疗前后查OGTT、内生胰岛功能及HbA1c,1~3个月复查1次,随诊1年。结果:强化治疗组与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血糖分别于治疗后(5.9±1.3)、(9.6±2.1) d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9) d(均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口服降糖药组及对照组(均P<0.05);而胰岛素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内生胰岛测定由治疗前的(37.3±27.8)、(38.2±28.2) U/ml提高到治疗后的(54.4±31.6)、(40.1±28.3) U/ml。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均可改变胰岛B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患者长达1年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故可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治疗方式。

    [关键词] 治疗方式;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B细胞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3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其并发症累及各系统,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中,对B细胞功能损伤进行逆转及血糖控制是治疗的关键。我科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对42例新确诊2型糖尿病选用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干预,观察其降糖效果及对B细胞功能的影响,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计4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9.1±10.4)岁,空腹血糖7.0~16.7 mmol/L,餐后2 h血糖11.1~26.3 mmol/L,体重指数25.8±1.6,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口服药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4例,其中胰岛素组进一步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

    1.2方法

    治疗前后查血糖(FBG、PBG)、内生胰岛功能及HbA1c,在饮食控制、运动的基础上,强化治疗组用三短一中胰岛素治疗,从8、6、6、6 U开始;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用优泌林30R每天2次皮下注射,从20 U开始;口服药治疗组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可用双胍类+磺脲类或+格列酮类;对照组采用饮食及运动疗法,每日监测4~8次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量。各亚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FBG≤6.0 mmol/L,PBG≤8.0 mmol/L)后巩固治疗2周,停药期间分别于血糖达标后第1周复诊,若FBG≥7.0 mmol/L,PBG≥10.0 mmol/L为继发性失效,未失效者按方案1~3个月复查1次,随诊1年。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强化治疗组、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及口服药组血糖分别于治疗后(5.9±1.3)、(9.6±2.1)、(14.2±6.7) d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9) d,均P<0.05;口服降糖药组达标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强化治疗组与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均低于口服降糖药组,均P<0.05。

    2.2各组治疗后HbA1c水平的比较

    胰岛素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口服降糖药组及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3各组治疗前后内生胰岛素水平的变化

    胰岛素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内生胰岛素测定由治疗前的(37.3±27.8)、(38.2±28.2) U/ml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的(54.4±31.6)、(40.1±28.3) U/ml,均P<0.05,见表1。

    2.4 一年内血糖控制情况

    长达一年的血糖控制良好的胰岛素强化组有3例,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3例,口服药治疗组2例,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每年以1%的速度递增。2型糖尿病在诊断时,50%已有并发症,50% B细胞失去功能[1]。研究提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可能是2型糖尿病固有的遗传性的原发性衰竭,同时,糖脂毒性可导致获得性应激性衰竭[2]。现今治疗的2/3糖尿病患者HbA1c不达标,长期的高血糖加速B细胞的凋亡,但B细胞也可在特定的条件下新生、自我复制、B细胞群增大而减少凋亡。这种逆转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

    胰岛素的应用:胰岛素除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外,还有调节脂代谢、蛋白代谢、抗凋亡、保护B细胞功能及抗感染、缓解胰岛素抵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同时,也存在胰岛素不足(包括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及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因此,通过饮食、运动及早期给予胰岛素治疗,可以保护B细胞功能,血糖控制可以达标,与国内外报道相符[3-4]。换言之,2型糖尿病的治疗,同样存在“蜜月期”现象。临床实践证实,胰岛素的短期强化治疗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注射(适合门诊患者)同样具有降糖达标作用,且预混胰岛素二次注射,更易为患者接受。

    口服降糖药具有治疗方便、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对不能住院的门诊患者给予口服药联合治疗,也能及早达标。但对FBG≥15 mmol/L的患者达标较缓,适合胰岛素治疗。有报道磺脲类药物有可能加重B细胞的凋亡[3],因此对年轻患者不主张用优降糖等药物。1年后复查内生胰岛功能未见明显减少,远期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总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均可改变胰岛B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患者长达1年的血糖控制。血糖>11.1 mmol/L时,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较为严重[5],应及时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故可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治疗方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2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