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置管干扰素联合顺铂生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第1页 |
参见附件(112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干扰素(INF)联合顺铂(DDP) 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9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置管排净胸腔积液后,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7例胸腔注射INF联合DDP,对照组47例胸腔内注射单药DDP,均为每周1次,共1~3次,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高于对照组的68.1%,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5.0%,高于对照组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胸痛及发热。观察组胸痛及发热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置管IFN联合DDP生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干扰素;顺铂;生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中图分类号] R5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59-02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控制胸腔积液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且引流彻底,可迅速减轻症状,也是胸腔内治疗的基础。生物制剂与化疗联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可发挥协同作用。2004年3月~2008年9月我们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引流并腔内IFN联合DDP注射生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4例均为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恶性胸腔积液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41例;年龄32~89岁,中位年龄64岁;肺癌66例,乳腺癌23例,其他肿瘤5例。治疗前均经超声及CT证实为中等以上积液。临床上均有明显胸腔积液体征及胸闷气促等症状。所有患者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状况KPS评分60分以上。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确定穿刺点,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置管术。置管8~15 cm,外接一次性引流袋缓慢引流胸腔积液,尽量排净胸腔积液后,观察组以生理盐水20 ml溶解DDP 60~90 mg+IFN 900万U+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5 ml注入胸腔,每周1次,共1~3次;对照组生理盐水20 ml溶解DDP 60~90 mg+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5 ml注入胸腔每周1次,共1~3次。同时静脉给予止吐、水化利尿等处理,观察组口服新癀片或肛塞消炎痛拴防治发热。患者在用药2 h内每15~20分钟变换体位以利药物均匀分布。连续3次引流也少于50 ml经超声及X线证实胸腔积液已经吸收可以拔管。治疗期间两组均定期化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并记录症状变化及生命体征。
1.3疗效评价
参照1980年WHO制定的关于癌性胸腔积液疗效判断标准统一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胸腔积液消失并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胸腔积液显著减少超过50%并持续4周以上;稳定(NC):胸腔积液仍持续或积液量减少不足50%。有效率(RR)为CR+PR。毒副作用按WHO抗癌药毒副作用分0~Ⅳ度。生活质量参照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标准,即体力状况改善≥20分,镇痛药用量减少≥50%,体重增加≥7%。持续4周以上的一项指标改善且其他项目没有再恶化时,即认为具有临床获益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近期疗效
观察组CR 17例,PR 25例,有效率为89.2%;对照组CR 8例,PR 24例,有效率为68.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DDP联合IFN胸腔注射生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优于单药DDP。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疗效(例)
2.2毒副作用
两组患者治疗中均出现部分消化道反应及发热、胸痛、乏力及血液性毒性,但程度轻,经对症处理后均很快缓解。其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消化道反应,均为Ⅰ、Ⅱ度,观察组17例,发生率为36.2%,对照组15例,发生率为32.0%;均有Ⅰ、Ⅱ度白细胞下降,观察组发生率为23.4%,对照组发生率为2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胸痛发生率为21.3%,最高体温38.6℃ 2例,经对症治疗好转。而对照组发热胸痛发生率为17.8%,最高体温为3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肝肾功能损伤。
2.3生活质量改善
观察组临床收益反应40例(85.0%),对照组临床收益反应29例(6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恶性胸腔积液常由于晚期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胸膜原发恶性疾病所致,以肺癌、乳腺癌最多见,其次是淋巴瘤,其他还包括卵巢癌及胃肠道肿瘤,有5%~10%的恶性胸腔积液找不到原发灶。对大量胸腔积液产生严重并发症或胸腔积液不断增加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需先解除压迫症状,同时可进行胸膜腔内药物治疗以减轻或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一般状况改善后可以全身化疗等综合治疗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2]。
采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有效避免了常规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的不足,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且引流彻底等优点[2-3]。置管引流可立即减轻压迫症状,但单纯排液仅少数患者可控制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多数患者胸腔积液迅速增加,因此多主张胸腔内给药治疗,所用药物主要有细胞毒药物,如DDP、博莱霉素等;硬化剂,如滑石粉、四环素等;生物免疫制剂,如IFN、白细胞介素-2等;中药制剂,如康莱特、艾迪等[4]。DDP是常用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广谱抗肿瘤药,与多种药物联合有协同作用,无明显交叉耐药性,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单用DDP治疗胸腔积液有效率为60%~80%。其治疗机制主要有DDP不易透过胸膜屏障,清除率远低于体循环,胸腔内药物浓度远高于血浆,从而胸腔内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杀伤浓度,高浓度DDP可溶解癌栓,再通血管及淋巴管,促进胸腔积液吸收,同时可在脏壁层胸膜间产生化学性炎症、胸膜粘连。其主要副作用是消化道反应及肾功能损害,经预防性应用止吐药物及水化利尿明显减轻。IFN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IFN既可以抑制多种癌基因表达,也可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及抗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即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毒性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文献报道单独IFN治疗恶性肿瘤作用微弱,与化疗合用有协同作用[5]。主要副作用是发热、寒战、胸痛,加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及消炎痛栓后上述症状明显减少。DDP与IFN联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协同作用而毒副作用较轻无叠加[6]。观察组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并腔内IFN联合DDP生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总有效率由单药DDP组6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