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782578
归脾汤异病同治验案四则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5日 王建玲
    参见附件(808kb)。

     [关键词]归脾汤;异病同治;儿科;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08—01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组成,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增补治疗脾不统血而妄行之吐血下血。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在原方中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一直沿用至今。归脾汤为中医经典名方,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应用。根据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笔者在临床中用归脾汤随证加减治疗儿科多种疾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反复呼吸道感染

    患者,女,3岁6个月,2007年1月14日初诊。家长诉患儿经常感冒,一年中有6~8次因感冒发热、咳嗽或扁桃体发炎需住院治疗,1周前因扁桃体发炎住院治疗刚出院。希望能服中药调理。诊时见患儿食少纳差,面黄体倦,多汗,口渴,大便稀溏,轻咳少痰,夜睡欠安,舌质淡红,地图舌,指纹淡紫见于风关。诊为“虚证感冒”,为肺脾气虚,表卫不固所致。处方:太子参8 g,黄芪15 g,白术、茯神各8 g,枣仁4g,生姜1片,大枣2枚,沙参、麦冬各5 g,鸡内金2 g,甘草3 g。5剂。再诊时患儿咳嗽已基本消失,食欲稍增进,余证仍存,上方去麦冬,加炒山楂、浮小麦各6 g,7剂。三诊时患儿食欲增,大便基本成形,多汗有所改善,嘱上方每2日1剂连服2~3个月,若遇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则暂停服并作对症处理,嘱注意调护。随访半年,患儿体重上升,面色红润,表情活泼,家长诉半年中有过一次感冒,但症状较轻,恢复比以前快。

    讨论: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脾与肺为母子关系,母病及子,脾气虚弱,水谷精微之气不能上注于肺,导致肺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使肺失清肃,产生咽痛、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本证以归脾汤加减以健脾益肺、扶正固表,提高免疫力,改善患儿体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于”,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 持续性镜下血尿

    患者,男,8岁9个月,2006年6月12日就诊。患儿3月前患急性肾炎经西医治疗诸证消失,但镜下血尿持续存在,反复查尿常规,镜检红细胞+~++,曾服用过参苓白术散等方加减效不显,现患儿症见体倦乏力,面色无华,不思饮食,自汗出,大便溏薄,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诊为“血尿”,证属脾不统血,肾虚不固。投归脾汤加减:黄芪15 g,党参、白术、茯苓各10 g,当归、龙眼肉各6 g,杜仲10 g,益母草10 g,木香3 g,三七粉3 g(分次冲服)。每日1剂,连服7剂,复查尿常规镜下血尿有所减轻,红细胞5~10个/HP以内,续服10剂,镜下血尿消失,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讨论:本病发病之初多为实热毒邪,疾病迁延,形成气虚之体,脾之摄血功能受累,肾虚精微不固。根据病因病机,投以归脾汤随证加减,双补脾肾以固其本,活血止血以治其标。药中病机,血尿自止。

    3 过敏性紫癜

    患者,女,5岁4个月,皮肤紫癜反复发作2个月于2007年3月14日就诊。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紫癜,经各项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收住院治疗。经对症支持及激素治疗,诸症消失出院。此后有过2次复发,经上述治疗均渐缓解,2d前双下肢皮肤紫癜又现,家长恐激素副作用太大,要求服中药治疗。时症见:体倦乏力,面黄少华,食欲不振,二便尚调,双下肢皮肤可见对称性散在针尖大小淡红色紫斑,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证属脾虚气弱,气不摄血之“紫癜病”。处方:黄芪20 g,白术10 g,党参15 g,木香2 g,当归10 g茯苓10 g,大枣3枚,紫草6 g,蝉蜕5 g,仙鹤草10 g,茜草10 g,炙甘草5 g,7剂。二诊时皮肤紫癜基本已消,上方去仙鹤草、茜草,加龙眼肉10g,丹参6 g,继服1个月,诸症消失,面色红润。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病告痊愈。

    讨论:过敏性紫癜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西医尚未有特效疗法,对症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大,疗效也不太理想:中医根据病因病机临床多分为血热型和脾虚型,本方用于治疗病程较久,反复发作的脾虚型过敏性紫癜。本例患儿因紫癜反复,气血虚损,统摄无权,血行不循常道所致。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在归脾汤的基础上加用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如蝉蜕、紫草、丹参、茜草等药,能起到抗过敏、减少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药证相符,收效较佳。

    4 病毒性心肌炎

    患者,女,8岁5个月。初诊时间:2005年11月18日,患儿因感冒后心悸胸闷1个月,曾在外院作心电图检查,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给予抗感染和能量合剂护心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诊时患儿仍觉心悸,胸闷气促,倦怠乏力,自汗便溏,不思饮食,夜寐不安,咽红,舌质淡红,苔薄黄,脉促,心率110次/min,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段偏移。T波低平。肌酸磷酸激酶及同功酶明显增高。证属心脾两虚。心失所养之“心悸”。投归脾汤加减:黄芪20 g,党参15 g,茯苓、白术、当归、五味子、丹参、麦冬各10 g,防风6 g,炙甘草5 g,大枣3枚,5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自觉心悸、胸闷减轻。仍觉咽部不适。前方加金银花15 g,板蓝根15 g清热利咽,5剂水煎服。三诊:胸闷气促、心悸基本消失,自汗明显减轻,咽部不适好转,脉细数,仍觉食纳欠佳,夜寐欠安,前方去防风、当归、银花、板蓝根,加龙眼肉、枣仁、山楂、神曲各10 g。如此调理月余,患儿精神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0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