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782547
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病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5日 谢红荣 彭 华 彭海然 蒋丽萍
第1页

    参见附件(1482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病理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充分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采取有效的教学技能与技巧进行课堂教学。结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宽了教学空间,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结论:病理学课堂教学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的多维互动,强调情感体验乐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病理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51—02

    《病理学》是一门概念多、内容抽象的形态学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各学科中最难学的学科之一。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为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达标,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以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学好病理学为基础,充分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拓宽教学空间,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统治教学讲台,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丝毫不能改变。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在讲台上虽然讲得丝丝入扣,但目中无人,忽视了“人”的存在,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虽然教学结构紧凑,样样俱全,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参与。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违背了“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教学互动,知识自构,情感体验,乐学、创新”的素质教育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标志着教育改革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改革,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因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迫在眉睫。

    2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结果。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乐学,自我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特征是:

    2.1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创建一种生动、活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精神,挖掘他们的潜能;其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需要选择学习,体现了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2 体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媒体的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体现主体与客体、认知与情感、教与学、内部思维与外部活动的双向转化、多维互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的多维互动的过程。

    2.3 强调情感体验乐学

    创新教育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感悟、领悟、体验学习中获得新知,滋生学习的活力与灵性,进而达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是培养“躯体、心理、智能、情感、精神”融为一体的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呼唤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有美的享受,情感的共鸣。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征强调情感体验乐学。这样教师由“要我教”变“我要教”: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学会”变“会学”。师生之间共同创造一个愉快求学、奋发上进的学习心理氛围。使师生之间能够分享经验和知识,能够彼此交流情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3 有效性教学策略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活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这块传播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实现教学环节的最佳控制,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病理学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的存在,体会到课堂教学魅力之所在。

    3.1 加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注视过程,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课堂管理措施,实现有效性管理的前提。课堂观察的内容多,范围广。笔者主要对学生的听课情绪进行观察,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如讲课时观察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有分心现象时,列举一些实际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病理的微观结构放大,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听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 注重情感对流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了愉快的情感,就会满怀激情去渴求知识,甚至创造奇迹。课堂情感对流就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反应,能及时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更好地控制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情感对流”又有“知识对流”,“知识对流”,通过“情感对流”来实现。因此,积极创建课堂教学“情感对流”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又一策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一片爱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 把握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传播的张弛、快慢及其他有规律的变化。适当的课堂节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学生感到获得知识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要保持良好的课堂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对全班同学进行“察言观色”,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设疑、诱导、点拨组织学生多向交流、多维互动。既能激发“高潮”,也能留下“悬念”,既能“山重水复”中又“一村”之感,也有开凿水渠接纳百川之效。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4 病案教学

    病案教学具有直观性和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病案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经过学生对该病案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使抽象的理论变为感性认识,再用感性认识去验证理论知识,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同时,病案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和陶冶,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如联系实际,列举肺结核造成肺组织干酪样坏死,风湿性心脏病伴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展示不同肿瘤患者的肿瘤标本,学生直接观察其形态、硬度、数目,“耳闻目睹”后,印象深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8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