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组织淋巴管生成及与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1391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喉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喉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光镜下观察癌内、癌周及正常组织的LVD。结果:喉癌癌内组织LVD为[(7.73±3.11)个/HP×400],癌周组织LVD为[(13.49±5.49)个/HP×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4.39±2.02)个/HP×400](P<0.01)。结论:癌周LVD在喉癌的扩散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选择喉癌治疗方式及预测其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喉癌;淋巴管密度;转移
[中图分类号] R73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050-02
头颈部鳞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喉癌淋巴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但迄今为止关于喉癌多经淋巴途径转移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人们发现,在许多肿瘤周围组织中大量增殖、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在其经淋巴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喉癌癌周淋巴管的增殖、扩张在喉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喉癌癌内组织、癌周组织及正常组织内淋巴管的状态和相关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6~2008年经病理确诊为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内组织、癌周组织及正常组织标本各30例,切取后立即置于液氮中30 min,然后-70℃低温冰箱中保存备用。
1.2方法
全部标本均用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厚5 μm切片。淋巴管特异标记D2-40对30例喉癌癌内组织、癌周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淋巴管密度(LVD)。
1.3 结果计数
参照 Ohno M等[2]报道方法进行淋巴管密度计数;淋巴管密度计数方法为每张切片先在低倍镜下先选取喉癌癌内组织、癌周组织、以及周围正常组织阳性染色脉管最丰富区,确定5个管腔着色最密集的区域,然后在高倍光镜视野400倍下分别对淋巴管进行计数,每例数5个视野,然后取其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0.0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标本淋巴管的形态学观察
在正常组织切片上淋巴管数量较少,呈点状(横切面)或条状(纵切面);癌周组织切片上的淋巴管亦呈点状或条状,但数量明显丰富,形态不规则,长短不一,有些有分支,有腔淋巴管数目增多,管腔增粗或扩张,少数管腔不完整(图1);癌内组织切片上也可以见到增生的淋巴管,但数量少于癌旁组织,且以无腔淋巴管为主,表现为较多的条状物,主要分布于癌间质和癌巢边缘,呈环状包围癌巢,排列有一定的方向性(图2)。
2.2 免疫组化结果
喉癌癌内组织LVD 为[(7.73±3.11)个/HP×400],癌周组织LVD 为[(13.49±5.49)个/HP×400],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4.39±2.02)个/HP×400](P<0.01)。
2.3 颈淋巴结转移组与颈淋巴结未转移组的淋巴管差异
与颈淋巴结未转移组相比,在颈淋巴结转移组转癌内组织的淋巴管表现为数量丰富,形态不规则;而癌周组织淋巴管则表现为数量更加丰富,有腔淋巴管数目明显较多,管腔扩张。从数量上看:颈淋巴结未转移组的癌内和癌周淋巴管密度平均分别为[(5.18±1.46)个/HP×400]和[(8.42±1.91)个/HP×400];而颈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管密度平均分别为[(9.83±2.41)个/HP×400]和[(17.71±3.49)个/HP×400],两组比较,无论癌内组织还是癌周组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淋巴转移是癌转移中最常见的形式,由于近年来各种癌经淋巴道转移模型的建立、淋巴管的结构及分布与癌转移关系的研究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肿瘤转移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一般认为各种癌经淋巴道转移的基本过程为癌细胞在原发灶的快速生长并从原发灶释放脱落,浸润及侵入毛细淋巴管,运行到局部淋巴结内大量增殖并形成新的癌灶。在此过程中癌细胞侵入毛细淋巴管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正是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增殖与扩张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这也是淋巴道成为癌转移主要途径的重要因素[3]。
本研究着眼于以前在喉癌中研究较少的细胞转移重要通道之一的淋巴管及目前关于淋巴管研究中存在的争论问题,应用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同时研究喉癌不同区域组织的淋巴管改变,结果表明在喉癌的癌内组织和癌周组织均可以见到淋巴管,并且和正常组织相比均有明显改变,尤以癌周组织表现更加明显,表现为数量明显增加,形态不规则,有些有分支,有腔淋巴管数目明显增多,管腔增粗或扩张,少数管腔不完整;经定量分析,癌内组织和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并且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中明显高于颈淋巴结未转移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表明,无论是癌内组织还是癌周组织,喉癌淋巴管形态的改变和密度的增加都可以促进颈淋巴结的转移。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正是大量增殖、扩张的淋巴管为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Marchetti等[4]在对膀胱癌的研究中也发现,在膀胱癌初期浸润至黏膜上皮下方时淋巴道转移发生率较低,而在膀胱癌浸润至黏膜深层后淋巴道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进一步研究证明,在膀胱组织紧邻黏膜上皮下方的区域内没有淋巴管,仅在接近黏膜肌层处发现少量淋巴管,而在黏膜深层、肌层和浆膜下层其毛细淋巴管数量依次增多。由此可见,癌细胞经淋巴道转移的发生率与淋巴管密度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淋巴管系统仅有部分毛细淋巴管处于功能活动状态,参与淋巴液的形成和运输,而大部分毛细淋巴管具有潜在的储备功能,处于关闭状态[5]。由于肿瘤组织内没有毛细淋巴管,缺乏有效的淋巴引流,大量的液体积聚于癌周,加上重度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间隙增大,关闭的管腔随之增大,并伴随组织间隙内的液体内流而进一步扩张,使原有的毛细淋巴管更加扩张。而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癌细胞内高表达的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C)通过旁分泌作用与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促使毛细淋巴管大量增殖、扩张,并增加其渗透性。
综上所述,喉癌癌内和癌周组织都存在淋巴管生成,并且均与喉癌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喉癌转移的机制、过程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淋巴管密度检测进行喉癌患者转移潜能的评估以及利用抗淋巴管生成疗法进行喉癌转移的预防和治疗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临床策略,但有待进一步研究。当然,喉癌淋巴管的改变仅仅是喉癌转移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关于喉癌转移的机制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学忠,萧世强.影响喉癌预后的因素[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1990,14:28-3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