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1780277
腹部手术后肠护理模式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5日 伍碧华
第1页

    参见附件(134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的肠护理模式。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1日~2008年10月1日普外科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4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制订了一整套预防肠粘连护理模式并加以实施。结果:两组肠粘连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高。 结论:我院采用了预防肠粘连的护理模式后,研究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下降,效果显著。

    [关键词]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24-02

    Clinical research of intestine nursing mode on belly postoperative

    WU Bihua

    (Department of Surgery 3,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aoping District,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Nanchong 637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belly postoperative intestine nursing model. Methods:440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belly operation from January 1, 2005 to October 1, 200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intestinal adhesion preventive nursing model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ly. Result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testinal adhesion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higher. Conclusion: Our hospital adopt the intestinal adhesion preventive nursing model and 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adhesion obstruction decreased effective.

    [Key words] Belly postoperative; Adhesive ileus; Nursing model

    由于腹腔内脏器较多,因此腹部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较其他部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多。腹部外科术后肠粘连发生率较高,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粘连性肠梗阻,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手术次数越多,粘连越严重。分析原因除与其疾病本身及手术方式有关,也与术后对肠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护理模式有很大关系。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从肠生理和肠粘连的病因出发,制订一整套预防肠粘连的护理模式,对在我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采用该护理模式,经与对照组比较,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下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普外科2005年1月1日~2008年10月1日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4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20例,男132例,女88例;年龄25~75岁,平均55岁;其中,行阑尾切除术65例,胃部手术8例,脾破裂手术35例,肠粘连松解术37例,肝胆手术75例。对照组220例,男134例,女86例;年龄24~76岁,平均56岁;阑尾切除术70例,胃手术8例,脾破裂手术34例,肠粘连松解术35例,肝胆手术73例。两组在性别、疾病及手术种类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应用广谱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不做特殊腹部护理。

    研究组除做常规护理外,采用一整套预防肠粘连的护理方法。⑴肠热敷:于术后24 h后采用肠热敷,即用红外线理疗器行腹部照射,3次/d,照射30 min/次,疗程10 d。⑵肠人工运动:于术后6 h开始分阶段进行人工运动,疗程10 d。①呼吸运动。患者取半卧位,微闭双目,用鼻吸气,缩唇慢慢呼出,呼气时数数,待数到7时发一个“扑”声,呼吸运动与呼吸比为1:2或1:3,每4小时1次,2遍/次。②上肢运动。指导患者做上肢屈、展、上举、握、拉运动,10~20遍/次。2~3次/d。③下肢运动。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屈、伸蹬等动作,2~3次/d,5遍/次。协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翻身拍背,做各种床上适应性运动。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活动顺序为床上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2~3次/d,15~20 min/次,以增加肠相对运动。具体为小型手术(如阑尾手术等)术后第1天便可下床活动,中大型手术(如肠粘连、肝胆手术等)术后第2~4天视病情允许下床活动。分早、中、晚3次,15~20 min/次。对于体质较差不能下床活动者,可酌情增加床上活动时间。⑶腹部按摩。患者一手按切口,另一手按摩切口对侧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2~3 min后,再逆时针方向按摩2~3 min,于术后3 d进行,早晚各1次,20 min/次,疗程7 d。年老体弱不能自行操作者,由责任护士执行。⑷术后进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患者取半坐位或仰卧位,测量长度后按常规[1]操作插入接负压吸引器,保持负压吸引通畅,防止引流管阻塞、扭曲、折叠、脱落。并应严密观察记录引流物的性质、色量。术后第3天开塞露刺激肛门或插肛管,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嘱其做排便动作且放松肛门括约肌,将准备好的开塞露20 ml挤入直肠后嘱保留5~10 min。

    1.3 观察方法

    观察其显性粘连即出现阳性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症状:经常出现游走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体征:腹部隆起、可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压痛,听诊高度鼓音,肠鸣音亢进或消失,X线腹透有2个以上液平面。将出现上述阳性症状、体征者视为梗阻,无不适者视为无显性粘连。

    2 结果

    对患者术后观察跟踪随访3~5个月,发现两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9.84,P<0.01),对照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高,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肠梗阻主要发生在小肠,因为大肠相对固定,即使粘连一般亦不会引起梗阻,只有小肠由于迂曲于腹腔中且位置活动度大,易粘连造成肠梗阻。因此,讨论肠梗阻问题主要讨论小肠的功能问题。小肠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具有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即消化功能和蠕动吸收的功能。由于小肠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这一特性需要它具有足够的长度及具有足够的活动度以利于消化和吸收。对每一段肠管来说,它既有一个位置,又有在这个位置的相对大的活动空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