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7期
编号:1179188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0例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第1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将100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症治疗。结果:按中医“脱疽”四种分型对症治疗,效果明显。结论:脱疽是以通络化瘀为要诀。气虚寒凝而致血脉不通者则补气温经、散寒通络;血脉淤滞者则活血化瘀;热毒壅堵血脉者则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气血虚者则大补气血,增水行舟。

    [关键词] 血栓性脉管炎;辨证分型;脱疽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b)-130-0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属 “脱疽”的范畴。早在《灵枢——痈疽篇》中即有“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对此病的描述。 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中医的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疗法对本组100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认为其病因是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以初起肢冷麻木,间歇跛行,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

    1.1 病例选择

    笔者选择2005~2007年的100例患者,其中,住院患者68例,门诊患者32例;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龄20~30岁63例,31~49岁37例 ;职业:工人45例,农民27例,干部28例 ;发病诱因:吸烟兼冻伤53例,寒冷13例,吸烟15例,吸烟兼外伤9例,寒冷兼外伤10例; 发病部位:左足52例,右足24例,双足12例,手足9例,单上肢兼下肢3例;病程:1年76例,2年11例,3年9例,5年以上4例;分期:Ⅰ期13例,Ⅱ期39例,Ⅲ期48例。

    1.2 临床分型
, 百拇医药
    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表现分为三期:Ⅰ期,局部缺血期43例;Ⅱ期,营养障碍期36例;Ⅲ期,坏疽期21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虚寒凝滞型17例,血脉淤滞型29例,热毒壅盛型36例,气血两虚型18例。

    1.3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多者可2个疗程。在选取的临床病例中,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病变动脉的形态并可直接读出血管的直径和流速,通过观察血管壁及血流情况作出诊断。同时,凝血功能测定,对皮肤颜色泛红试验阳性及触摸皮肤温度低对临床诊断具有帮助意义。按中医分型治疗方法如下:

    1.3.1 虚寒凝滞型证见足凉麻木,抽痛,跛行,足趾压之回血缓慢,足背动脉摸之细弱或不清。气虚乏力,面色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或迟。治用补气温经、散寒通络之法。中药方剂:黄芪50 g,当归30 g,红花、丹参、牛膝、地龙、肉桂各20 g,附子10 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配丹参注射液取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内关、外关穴进行穴位注射,日1次。
, 百拇医药
    1.3.2 血脉瘀滞型证见足或者手凉麻木,色青紫或苋白,痛。压之回血缓慢,皮肤粗糙,毫毛稀少,趾甲增厚或变形,足背动脉不清,踝动脉细弱或消失,面色微红,舌质暗红有瘀斑或有瘀点,舌苔白,脉沉涩。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药用:当归、赤芍各50 g,牛膝、红花、丹参、鸡血滕各30 g,地龙、甘草、桃仁各10 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配丹参注射液取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内关、外关穴进行穴位注射,日1次。

    1.3.3 热毒壅盛型证见足或手指溃烂或干枯,夜间疼甚,抱膝而坐,彻夜不眠,足趾溃烂有腐肉不脱,足或手色紫暗,皮肤粗糙,趾甲增厚或变形,足背动脉摸不到,踝动脉摸不清,并伴发烧,口干渴,面红,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绛或厚腻,脉洪数。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法。药用:金银花100 g,玄参50 g,当归、赤芍各40 g,全蝎5 g,蜈蚣3条,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加服通塞片口服,日2次。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 ml中滴注,日1次,10~14 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3~4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间隔5~7 d, 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连续使用2个疗程。
, http://www.100md.com
    1.3.4 气血两虚型证见足凉麻木或青紫苍白,或溃久不愈,夜间疼甚,趺阳、太溪脉不清,皮肤粗糙,足色紫暗,趾甲增厚,溃口淡白,脓腐不脱,疼痛难忍或有臭味,重者肌肉萎缩。气虚无力,面容憔悴微白,胃纳不佳,心悸气促,畏寒自汗。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缓。治疗用大补气血,化淤解毒之法。黄芪50 g,当归40 g,党参、红花、丹参、金银花各30 g,熟地、白术、甘草各20 g。水煎服。日1剂。脉络宁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同时用丹参液限足三里、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内关、外关穴进行穴位注射,日1次。

    2 结果

    2.1 治愈病例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溃疡面愈合疼痛消失,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恢复好,肢体温度及颜色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者72例。

    2.2 基本治愈病例
, 百拇医药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溃疡面愈合,疼痛消失,仍留有患肢皮肤麻木感,足背动脉搏动弱,皮肤颜色发赤,活动时间长有跛行,休息后可缓解者14例。

    2.3 好转病例

    症状、体征有明显进步,如溃疡面缩小,伤口接近愈合,疼痛明显减轻,足背动脉隐约可见,肢体温度及颜色均有所改善者10例。

    2.4 无效病例

    经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者4例 。

    3 讨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比较难治的慢性周围血管器质性病变。该病主要侵犯肢体的中、小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和皮肤浅静脉,血管壁呈现非化脓性炎症,出现瘀血、缺血、瘀斑、肿胀,溃疡坏疽血栓形成,引起肢体缺血、疼痛,严重者肢端可发生溃疡及坏疽,甚至截肢。故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注意局部血瘀同时照顾整体虚损。疾病后期要加强益肾填精,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正胜邪却;由于温经散寒药、活血化瘀药,行气破瘀药多属辛温宣散之品,走而不守,药力难以持久,多与益气填精药合用后,其药力加强,药效长久,疗效明显提高。据资料统计,高位截肢率由原来的28%~33%下降至1.2%~13.8%。
, 百拇医药
    中医《外科正宗》云:“脱疽者,此因平昔丹石补药,竭精伤,凡生此者多生于手足。”《疡医大全》云:“足疽之生乃气血之亏,不能周致之故,然则焉可单泄毒,以重伤气血乎,必大补气血加以泄毒之味,则全胜之道也。”说明本病是由于脏腑积热,气竭精伤,脾肾虚衰,运化失健,则不能传精,气血不能抵达于四未,四肢为脾所主,气血不充,无力抵御外邪,外受寒邪,侵袭经络,淤久化热,热溃腐脱。故该病治疗是以通络化淤为要诀。气虚寒凝而致血脉不通者则补气温经、散寒通络;血脉淤滞者则活血化淤;热毒壅堵血脉者则清热解毒,化淤止痛;气血虚者则大补气血,增水行舟。此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参考文献]

    [1]刘越,刘山雁,刘泉.图解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3]顾伯康.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周聪和.活血化淤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7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1,18(03):28.

    [5]侯芬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2):30.

    (收稿日期:2009-03-09), 百拇医药(韩 冰 付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