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1801417
2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25日 黄斌学 姚永全 傅玉新
第1页

    参见附件(1917KB,3页)。

     从合并用药情况看,并用2~4种药品的占69.0%,并用5种药品或以上的占20.7%,其中1例并用药品最多达9种。药物相互作用非常复杂,许多相互作用的规律、结果及临床表现仍有待探讨。通常联合用药品种越多,ADR发生率也随之增高[2]。不合理联合用药更是严重ADR发生的高危因素,本组资料中1例42岁焦虑型神经官能症伴过敏性皮炎的女性患者,临床联合多塞平片、利培酮片和异丙嗪片三种均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治疗,且各药都使用了剂量的上限,因中枢抑制作用协同而产生深度抑制,导致患者出现四肢肌无力、躯体麻木、昏迷、昏睡而住院治疗。因此,应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联合用药,并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从给药途径看,严重ADR发生率最高的是静脉滴注,为18例,占62.1%。出现这种结果与静脉给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有关,而且静脉给药多用于住院或门诊留观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较快,易于发现,所以ADR报告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3]。静脉给药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潜伏期短,起效快,但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注射剂的PH值、渗透压、内毒素、微粒、杂质,以及给药速度等均可能成为诱因。提示临床必须严格掌握注射剂应用指征,遵循“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注”的原则,合理选择给药方式;同时注意确保输液药物的正确配制方法和操作规程。

    表2数据显示,抗感染药物引起严重ADR占首位,其中喹诺酮类和抗病毒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等频次较高。WHO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4]。对本组资料调查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因具有抗菌谱广、适应证多,不需皮试等特点,使用率最高;又因近年来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不断增多,疗效下降,临床医师在没有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加大剂量使用,以期获得满意疗效,这是其严重ADR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抗病毒药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严重ADR病例多见联合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炎等以病毒感染为主的病例,在没有细菌感染征象的情况下仍采用抗病毒药加头孢菌素类药物大包围式联合用药,增加了ADR发生的可能。

    本组资料有6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引起7例次严重ADR病例,发生率仅次于抗感染药,主要涉及过敏性休克和呼吸系统损害。中药注射剂引起ADR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中药注射剂的原料因产地不同、采收季节不同、加工工艺不同而使得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不稳定,较之化学药品质量标准相对偏低,质量控制指标偏少[5];②临床一般不按中医辨证理论应用,多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与化学药品联合使用,其复杂的成分易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而大多数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的“药物相互作用”一栏信息很少或尚不明确;③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易引起理化性质改变,有报道[6]9种中药注射剂在氯化钠注射液中不溶微粒数目增加,可引起循环障碍、输液反应等;④部分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为异性蛋白,某些添加剂、增溶剂等均可成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调查发现,中药注射剂被大量与抗生素或其他化学药品配伍应用,这无疑增加了ADR的发生率。

    严重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虽然有些是不可预测的,但有些因素如果在临床用药中加以注意是可以预测和避免的。首先,医务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各类药物的特性,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品,适宜的剂量和给药方法。其次,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随时发现ADR先兆症状,出现严重ADR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再次,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作为安全用药的依据之一。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将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事先告知,交待患者及时反映用药后出现的异常反应,以便及早发现ADR信息,减少其向严重ADR发展的机率。最后,做好ADR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继美,张松贞,张林.我院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9):690.

    [2]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108-113.

    [3]蒋江卫,刘碧波,蔡国宁,等.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292例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1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