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1799913
急、慢性荨麻疹及丘疹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检测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5日 马海军 魏志平
第1页

    参见附件(2032KB,3页)。

     2.2 急、慢性荨麻疹及丘疹性荨麻疹过敏原检测结果

    急、慢性荨麻疹及丘疹性荨麻疹过敏原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及丘疹性荨麻疹过敏原检测结果[n(%)]

    表1结果显示,急性荨麻疹特异性过敏原总阳性率为83.10%、慢性荨麻疹特异性过敏原总阳性率为75.07%。急、慢性荨麻疹食物组以大豆、花生过敏较多,其次为牛奶和蛋类,鱼,虾、螃蟹,肉类较低。吸入组以尘螨、粉螨,蟑螂、蚊子过敏较多,其次为普通豚草、蒿属植物,白桦、榆树、梧桐、桉树、桑树,屋尘,猫、狗毛发皮屑,多价真菌较低。丘疹性荨麻疹过敏原总阳性率为47.25%,食物组过敏原较少,主要为大豆、花生,吸入组较多,主要为尘螨、粉螨,蟑螂、蚊子。统计分析显示,急性荨麻疹与慢性荨麻疹各特异性过敏原阳性率以及总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χ2<3.84,均P>0.05)。丘疹性荨麻疹未检测到对鱼、虾、螃蟹、肉类及猫、狗毛发皮屑过敏,牛奶、蛋白、蛋黄、大豆、花生、屋尘、多价真菌、普通豚草、蒿属植物及白桦、榆树、梧桐、桉树、桑树阳性率比急、慢性荨麻疹低(均χ2>3.84,均P<0.05),尘螨、粉螨及蟑螂、蚊子比急、慢性荨麻疹高(均χ2>3.84,均P<0.05)。

    2.3 各过敏原过敏强弱分布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总IgE均为(++)级或(+++)级阳性,丘疹性荨麻疹总IgE均为(+++)级阳性,各特异性过敏原(+)级、(++)级、(+++)级阳性均有分布。

    3 讨论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一般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原特异性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输血反应引起的Ⅱ型变态反应和免疫复合物引起的Ⅲ型变态反应。非变态反应由一些组胺释放剂或物理、机械刺激等释放组胺而导致发病[1-2]。因此,测定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对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

    本研究采用美国ASI公司生产的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对586例急、慢性荨麻疹及丘疹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发现,100.00%的患者总IgE升高,表明荨麻疹患者大多为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丘疹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也与Ⅰ型变态反应相关。单纯吸入组阳性率为24.20%(142/586),较单纯食物组阳性率[17.20%(101/586)]稍高,这与茅伟安等[4]报道的有所不同,可能与检测方法、所选检测的过敏原种类以及地区不同有关。吸入组、食物组同时检测到过敏原患者183例,阳性率为31.20%(183/586),且257例2个或2个以上反应点阳性,有的达8个反应点阳性,提示荨麻疹发病与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均有关。急、慢性荨麻疹食物组主要对花生、大豆过敏,这与国外一些报道相似[5];其次为牛奶和蛋类等常用的饮食。吸入组以螨虫、蟑螂、蚊子阳性率最高,其次是树木、豚草和蒿属植物,与赵梓纲等[6]的报道相似。多价真菌阳性率比有关报道的低[7-8],可能与徐州及周边地区气候干燥有关。丘疹性荨麻疹特异性过敏原阳性率为47.25%(43/91),与急、慢性荨麻疹有较大差异,食物组过敏较少,主要为吸入组螨虫、蟑螂、蚊子等节肢动物过敏,阳性率不高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所选的IVT708测试条中的动物过敏原少。在判断结果时,本研究对过敏的阳性强弱进行分级,目的是可指导特异性免疫治疗(SIT)[9-10]。(++)级、(+++)级阳性可以直接进行脱敏治疗。总IgE为(++)级或(+++)级阳性而特异性过敏原只有(+)级阳性时可能还有其他未检测到的过敏原,对其SIT治疗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皮肤点刺试验是广泛采用的过敏原检测试验[4,6],且为首选方法[11],但点刺试验存在远期可重复性不肯定、过敏原种类有限等缺点[12]。体外检测试验便捷,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因该法是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故一般不受抗组胺药物的影响;慢性荨麻疹经过长期多种抗组胺药治疗后,其所有特异性过敏原阳性率以及总阳性率与急性荨麻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故只要受试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即可进行检测,且较皮肤点刺试验安全性高,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5-445.

    [2]宁苏莉,徐东,肖明,等.445例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2):181.

    [3]Krouse JH, Stachler RJ, Shah A. Current in vivo and vitro screens for inhalant allergy [J]. Otolarynol Clin North Am,2003,36(5):855-868.

    [4]茅伟安,曹蒂莲,瞿奕,等.慢性荨麻疹患者变应原检测及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2):970-971.

    [5]Ranc F, Dutau G. Asthma and fool allergy: report of 163 pediatric cases [J]. Arch Pediatr,2002,9(suppl):402-407.

    [6]赵梓纲,赵华,葛萍,等.荨麻疹1000例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3(22):149-150.

    [7]禹卉千,李振鲁,朱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