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1799980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5日 唐秀能 梁秀群 王 宁
第1页

    参见附件(1293KB,2页)。

     [摘要] 目的:研究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78份抗菌药物ADR报表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涉及9大类26个品种;78例ADR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47.45%;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4.36%),其次为消化系统、发热等。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使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175-02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种之一,抗菌药物是临床上用以控制严重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由于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渐趋上升[1]。近年来,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抗菌药给人体造成的损害已逐渐被重视,有关ADR的报道也不断增多。本文通过对我院2007~2008年发生的抗菌药物ADR进行分析,旨在研究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7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构成、年龄与引发ADR药品的关系、药品种类、用药途径、ADR发生症状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

    1.2 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2]进行评价。入选的78例中,ADR肯定11例(14.10%)、很可能62例(79.49%)、可能5例(6.41%)。

    2 结果

    2.1 ADR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的统计

    78例ADR中,年龄最小者为6个月,最大者为86岁。见表1。

    2.2 发生ADR的用药途径

    78例ADR中,静脉滴注用药71例,占91.03%;口服用药6例,占7.69%;局部用药1例,占1.28%。

    2.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分布

    将不良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的种类进行分类统计发现,7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涉及药物中,头孢菌素类33例,所占比例最多,占42.31%;其次为喹诺酮类19例,占24.36%。药物分类及相关病例数、构成比及涉及药物见表2。

    2.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78例抗菌药物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系统,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发热。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3 讨论

    3.1 患者年龄、性别与ADR的关系

    从表1可见,78例ADR中,男性35例,占44.87%;女性43例,占55.13%;男女比例为1∶1.23,女性略高于男性。与以往文献报道[3]大致相同。从年龄分布上看,年老体弱者较易发生ADR。本研究发现,抗菌药物ADR可在任何年龄段患者中发生,但在>60岁的老年人中,ADR发生比例最高(占47.45%),这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有关[4]。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用药者,应加强ADR的监测。

    3.2 发生ADR的用药途径

    对78例ADR进行分析,静脉滴注用药引起的ADR为71例,占ADR总例数的91.03%,明显比其他途径用药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临床静脉给药增多、制剂质量、药物配伍、溶液稳定性、滴注速度等有关[5]。静脉滴注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较易发生ADR,尤其易导致严重ADR。因此,为了减少ADR的发生,临床应严格规范静脉给药,并提倡其他途径给药。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而控制注射给药。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6]。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多采用序贯疗法,也可减少ADR的发生。

    3.3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78例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中,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在各类药物中居首位,占42.31%,这与梁宇峰等[7]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其次是喹诺酮类(24.36%)和林可霉素类(14.10%)。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是临床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用量非常大,ADR病例也日趋增多。喹诺酮类近年来发展迅速,有大批新药上市,这些新药具有抗菌作用强、组织中药物浓度高的优点,应用也日渐增多[8]。林可霉素类中的克林霉素及其衍生物有强大的抑制G+菌的作用,同时,还有很强的杀灭厌氧菌的作用,因而广受临床医生青睐。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多药混合使用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医院必须加强抗生素药物使用管理,避免无指征用药,减少预防用药、联合用药、过大剂量和长疗程用药。

    3.4 ADR临床表现的主要形式

    78例ADR报告中,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58例,占ADR总数的74.36%;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发热。皮肤变态反应主要以皮疹和瘙痒多见,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药疹是由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抗菌药物抗原性较强,易引起这类反应[9]。因此,临床医师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有药疹出现,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疗效得到肯定的同时,其ADR也时有发生。临床医师在使用抗感染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掌握用药指征,避免药物滥用,并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全过程。药师则可分析、研究抗感染药致ADR的规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吕卫红,江君微,朱良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3KB,2页)